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是主要表达于人类NK细胞和部分活化T细胞表面的一类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表面的HLA-Ⅰ类分子,传导抑制或激活信号。KIR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3.4的白细胞受体复合体(leukocyte receptor complex,LRC)内。KIR按结构分为2个和3个(KIR2D和KIR3D)免疫球蛋白样胞外区,根据胞浆区结构域的不同分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的活化性受体(KIR2DS和KIR3DS)和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的抑制性受体(KIR2DL和KIR3DL)。KIR特异性识别不同的HLA分子,KIR2DL1/KIR2DS1结合HLA-C第2组(Cw2、Cw4、Cw5、Cw6、Cw17、Cw18),特点是在MHCα1螺旋上77(Asn)和80(Lys)。KIR2DL2和KIR2DL3识别HLA-C第1组(Cw1、Cw3、Cw7、Cw8、Cw13、Cw14)特点是77(Ser)和80(Asn);KIR3DL1识别HLA-BBW4;KIR3DL2识别HLA-A3、HLA-A11;KIR2DL4识别HLA-G。 KIR基因在不同个体间表达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NK细胞的发育过程中KIR基因的表达是随机选择的,不同的HLA分子选择具有可以识别自身抗原KIR受体的NK细胞。结果当KIR不能识别来自不同个体的HLA-Ⅰ类分子时就会产生异源反应性,反之当KIR能够识别来自不同个体的HLA-Ⅰ类分子时就会产生免疫耐受。 众多临床移植资料和动物实验证据提示,同种异源反应性NK细胞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具有诸多有利影响:促进移植物植入,调节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从而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率,识别和攻击宿主白血病细胞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降低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率。目前基于临床规模的NK纯化收集研究成功使得NK细胞输注已开始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初步结果显示NK细胞治疗是安全的。Uharek L等已经报道成功收集和纯化NK细胞达到107/kg以上的临床应用数量以满足临床输注的目的。对于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