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境界说”的形成发展史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孕育了“意境说”,与此同时,“竟”、“境”、“境界”等词也已开始出现。至汉代佛教传入,“境界”一词的抽象含义也广泛使用,且由佛教领域转移到文学理论领域。自唐以后,“境界说”在不同朝代的文学理论家的手中,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到近代,中西文化相互冲撞,王国维的“境界说”在继承了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带有明显的西学色彩,学术界普遍认识到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集大成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大师,王国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它在继承了传统文论概念“兴趣说”、“神韵说”的诗歌“意”与“境”的二因素的基础上,强调诗歌“吟咏情性”的审美特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西学的痕迹,强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认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分清了“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提出诗歌中要具有“真景物”、“真感情”。同时,在构建起“境界说”的核心概念“真”的基础上,王国维又提出了“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等二元概念,也反映出他观照内外世界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从“物我齐一”的传统思维转向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对“境界说”研究的专著较多,主要有以下几部:姚柯夫编辑的《〈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汇集了自《人间词话》刊出至1980年最重要的研究论文,其中很大部分是关于“境界说”的论述;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在将王国维的学术追求纳入特定的时代背景,力求从多维视角探究“境界说”以及其他相关的诸概念,为《人间词话》研究展示了较为系统的概念模式;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视点出发,得出“境界说”是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的中西批评会通交融的新理论范畴;陈鸿翔的《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将《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放在一起,参考20世纪30年代许文雨的《人间词话讲疏》以来各家注释及评述,逐则进行意义点评、考证、比较、补充,为《人间词话》研究提供了诸多翔实的材料和有分量的见解。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境界说”的源起,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引出“境界说”;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论述王国维的“境界说”。采用的方法是把“境界说”放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中进行阐释;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与“境界说”相关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