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分级、病程、年龄、危险分层、和大动脉硬化度指数baPWV值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本病的临床辨治水平。方法:将收集的18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版有关高血压的中医证候标准分为四组,统计出四种证型出现的频率,不同证型分级、病程、年龄、危险分层和大动脉硬化指数baPWV的分布状况,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分析。并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的四个证型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2、肝火亢盛证以1级、2级居多,而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以2级和3级居多,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各证型的收缩压、舒张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组、阴阳两虚组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组及痰湿壅盛组,而肝火亢盛组舒张压高于其他三组,但各证型组间收缩压、舒张压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高危、极高危率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为高,其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的baPWV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baPWV值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为高,其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年龄高、病程长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其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有其特定的规律。高血压病本质为本虚标实,气血失和,病变在肝,根源在肾。随年龄的增加、病程的持续其证型分布及变化一定的规律。初期高血压病常以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为多,后期则以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为主。2、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性水平高于肝火亢盛证组及阴虚阳亢证组。3、动脉硬化指数baPWV是心脑血管病变及不良预后的强烈预测及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中医辨证分型的一个参考指标。4、在EH的防治方面,对于高血压病各证型患者治疗上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应控制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注意保护靶器官。尤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患者除控制血压外,加以益养肝肾,却痰通络辨证治疗,则还可能降低他们动脉硬化指数baPWV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