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性

来源 :大连外国语学院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u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哲学领域‘语言学转向’诞生了一位传奇巨匠,这位巨匠就是维特根斯坦。维氏引领日常语言哲学派,与传统西方哲学格格不入。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领军人物,维氏独树一帜的哲学方法正是对传统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真值理论的摈弃,同时也将逻辑实证主义包括他本人早期思想拒之门外。维氏在巨作《哲学研究》中让人们谙熟两个重要的概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语言游戏表明了维氏的语言动态观。这种将语言视为行为、活动、实践的动态观同时让维氏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游戏存于自己的环境即生活形式之中。所谓生活形式狭义上可指某种言语环境。广义上生活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通行的。 本文旨在论述维氏“意义即使用”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性。我们以往过多认为奥斯汀的语言哲学观自成一体。然而,公平而论,我们能够发现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溯源来自于维氏后期语言哲学观。奥斯汀的语言哲学观与维氏的语言哲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处。最好的佐证就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是对维氏语言游戏的具体化。与维氏相比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更加注重语言的细枝末节。他将自己的语言游戏赋予不同的名称。正如维氏语言游戏存于生活形式之中,奥斯汀的言语行为同样如此。奥斯汀早已意识到这一重要方面,他反复推敲,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追寻着维氏的生活形式。奥斯汀最后宣布:完整的言语环境中所做的完整的言语行为。简而言之,奥斯汀所做的就是某一生活形式中具体的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特别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高屋建瓴。其语言哲学观在充分解释某些语言理论及相关领域的同时,也确立了理论的派别归属。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运用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在语言哲学这片处女地上播下种子,生根发芽。
其他文献
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引起了语言学习和研究在方法上和思想上的重要转变。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语体分析近年来也吸引了很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兴趣。这一领域的焦点集中
金边虎皮兰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属龙舌科虎尾兰属,叶从根茎处簇生,质厚、坚硬,长条形,似箭,全缘,平展,基部圆筒形。金边虎皮兰主要是观叶植物,叶片为绿、白、黄组合而成,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