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宋代皇族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及文学创作情况总论第一节宋代皇族影响文学总论,分析宋代皇族倡导读书的原因是吸取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政变频繁的历史教训,实行扬文抑武的治国韬略,以期达到长治久安。而且宋代皇族在此方面主要是提倡书法、绘画、音乐这些艺术。,讨论宋代虽百年无事却一直受“三冗”拖累,皇族企图通过文章来挽救。宋文中有关兴亡治乱的题材大增,在体式表现为策问、制策大增。而罢诗赋重经义又使律赋减少而文赋增多,同时重视道学又使经筵讲义体兴盛。论证宋代皇族崇文抑武,歌舞升平,促使宋词边塞类减少而应制类增多。唐词中应制慢词以乐工为主,文人罕见,而宋代文人则常见,文人撰写的应制慢词是宋词的一大特色。宋代皇族在节日命文人应制撰词成为了传统,因此节序词成为了应制慢词的主要题材。第二节小作家的文学家族,分析无论是从诗歌、文章、词还是传奇和戏剧方面来看,宋代阜族在创作方面都体现出有小家无大家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首先是优越的物质条件削弱了宋代皂族的创作意识,其次是宋代皇族精英的禀赋方面,权谋手段优于文学创作。第三节诗歌创作成就突出,论证宋代皇族,在文体方面擅长于诗。表现为他们开创诗歌流派,提倡题画诗歌,提倡道家和道教诗歌,而且他们成为诗歌流派的小精英。另一个重要表现在批评方面的成熟,既有专著,又有总集。这些都是他们在其他文学体例方面所难以企及的。
第二章宋太宗与文学第一节宋太宗文事述略,论述为了恢复遭受重创的文化事业,宋太宗广征图书以逐步扩大读书对象的范围。为了使士人读书有出路而采取了扩大科举的措施,真实的目的是把行伍出身的官僚知识化,使他们知礼节不要起兵造反谋朝纂位,从而巩固统治。第二节宋太宗诗歌与道家、道教文化,讨论宋太宗崇道的表现在营建大修道观、召见道士、以道家典籍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宋太宗撰成《逍遥咏》的时间可以确定在淳化元年(990)。宋太宗《逍遥咏》注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宋太宗本人,以宋人王禹俑为代表;二说是奉命的僧官,以元人释觉岸为代表。从两种说法来看,奉命的僧官所作更有说服力。《逍遥咏》十一卷两百首诗歌主要五七律,而且在体式编排上首先列近体然后才列古体。宋太宗《逍遥咏》的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宋太宗诗歌常用的词藻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道家概念多于道教概念,而道家概念中以《道德经》居多。第三节宋太宗诗歌与释家文化,论证宋太宗崇释表现在到寺庙、营建大修寺庙、编撰和翻译佛经。《缘识》完成于淳化(990~994)年间,也就是第四个年号,已经到了作者晚年。体式主要是五七律,而且在体式编排上首先列近体然后才列古体。宋太宗《缘识》的主旨在于诠释天台宗的因缘和报应等佛理。《缘识》的词藻主要释家的。第四节宋太宗与升平诗歌分析升平诗歌或者太平诗歌是指歌颂太平描写盛世的诗歌。由汉魏乐府发端,后世文人多有创作,形成了一种诗歌题材。宋太宗自己创作了不少量升平诗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升平曲”、“升平无事”的口号,而且他的升平诗歌具有特色。不同于一般的文人诗,而是乐章。
第三章宋徽宗与文学第一节宋徽宗与艺术,讨论宋代皇族中最能体现出艺术风气的当数徽宗,他在绘画、书法、音乐方面都可圈可点。第二节宋徽宗的诗歌,分析徽宗诗在题材上主要是宫词、道教、题画三类,在体式上多为七绝。主要反映了歌舞升平和神仙志向,而题画诗才是徽宗诗的精华。第三节宋徽宗的词,讨论徽宗词以北狩为界,前期之作多歌舞升平,自靖康二年(1127)北狩后,词风始有转变,以抒发乡愁为特色,促使徽宗词风转变的契机是北狩的经历,是“诗穷而后工”的体现。第四节宋徽宗与律体诗赋,论证唐代阜族重视律体诗赋;而宋代皇族不重视律体诗赋。对于诗赋,神宗还只是采取“罢”的措施,而徽宗采取“禁”的措施。
第四章宋孝宗与文学第一节宋孝宗的文学趣尚,讨论宋孝宗提倡的读书与宋太祖提倡的读书范围有所不同。宋太祖倡导读书的范围是在经史两部,而孝宗提倡读苏轼作品,这就突破经史的范围。这使苏轼作品得到广泛诵读,对弘扬优秀文学作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乾淳年间的宋代戏剧达到了高峰。乾淳年间的宋代话本小说高度繁荣。第二节宋孝宗诗歌,分析宋孝宗诗题材主要是两类:一是题画诗,二是时政诗。题画诗不能脱颖而出,而时政诗则显示出了特色,体式上以古体较多。第三节宋孝宗与经筵讲义,讨论宋孝宗在位期间崇尚道学,召道学大师张栻与朱熹侍经筵讲习儒家经典,经筵讲义就在这种背景下兴旺起来。该体例只有《南宋文范》中才有著录。
第五章赵汝愚与文学第一节赵汝愚生平事迹,论证赵汝愚的生平事迹体现出鲜明的祖宗家法,他科举受惠于家法而拜相受制于家法。第二节赵汝愚与文章,分析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在淳熙十二年(1185)知福州时候,全书共分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二。这个划分标准是按奏议的内容事情来分。《全宋文·赵汝愚文》据《历代诸臣奏议》辑为9卷115篇,全部是奏议。这与他编《宋朝诸臣奏议》所体现出来的重视奏议体文章的思想一致。现存赵汝愚文章以“通治道”为特色,主要是政事与民生两类。政事包括恢复、机构改革、勤政、绍熙内禅等方面。第三节赵汝愚与经筵讲义,讨论随着宁宗朝的宰相赵汝愚被贬死,道学人士纷纷被逐,道学被斥为“伪学”而禁止,经筵讲义开始衰落。在这个当中赵汝愚不听朱熹劝告,低估了外戚韩侂胄的力量。
第六章杨皇后与文学第一节杨皇后身世考,考证杨皇后是上虞(今属浙江)人杨渐的女儿。上虞在宋代隶属于绍兴府(又称会稽)(今浙江绍兴)是杨皇后的籍贯。杨次山是杨皇后的兄长,杨谷和杨石才是杨皇后的侄儿。第二节杨皇后诗歌,论证杨皇后是宋代皇族作家中抒写升平诗风的典型。她的诗歌在体式上以七绝组诗为特色。在题材上主要是描写宫廷当中的各种花,描绘帝王的形象,刻画宫廷当中的宫殿。在诗歌的语言当中,杨皇后使用频率高的词藻是“花”、“君王”和“宫殿”。她的诗歌体现出升平气象,这是因为她的一生过得非常快乐。虽然杨皇后诗歌数量不多而且质量不高,但她是宋代文坛中有文集传世的5个女作家之一。第三节杨皇后与江湖诗祸,分析宋代阜族一贯反对后妃干政,而杨皇后大胆突破了阜族中后妃不干政的家法,矫诏废皇子竑而立理宗。这种行为引发了江湖诗祸。但是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忽视这一点。
第七章赵汝燧与文学第一节赵汝鐩与江湖诗人,讨论因为杭州书商陈起刊行的《江湖后集》卷四收录了赵汝鐩诗,所以赵汝鐩被视为江湖派诗人。其实作为皇族作家,赵汝鐩与庶姓江湖诗人有重要区别。庶姓江湖诗人一般为布衣,而赵汝鐩有功名。他中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他受惠于皇族科举别考别校的家法。第二节赵汝鐩诗歌,分析赵汝鐩诗歌题材广泛体式多样,如饮酒诗、游仙诗、妇女诗、田园诗、山水诗等。既有古体、乐府又有律诗、绝句。表现出他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第三节宋代皇族诗歌精英,讨论从家族的角度来看,与题材较狭窄反映社会生活面不广思想性不深刻同时体式较较单一艺术性不高这一皇族作家创作的普遍情况相比,赵汝鐩是宋代皇族中的诗歌精英。
第八章赵与虤与文学第一节赵与虤世系考,论证赵与兢世系,见《宋史·表十三》,具体是太祖-德芳-惟叙-从贶-世逸-令息-子定-伯琏-师艾-希晋-与虤。因为德芳受封为秦王,所以简而言之,赵与虤是太祖十世孙,秦王房,希晋子。第二节《娱书堂诗话》成书年代及版本考,分析从《娱书堂诗话》中所涉及人物的谥号、官职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书成书于宁宗嘉定元年(1208)至嘉定十五年(1222)之间。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在目录方面有一卷本、二卷本、四卷本三种类型,经考证发现常见的两个本子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二卷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卷本中只有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卷本才是全本。第三节《娱书堂诗话》的诗学思想,讨论诗学观点方面,《娱书堂诗话》主要有清新、新奇、气象、体、法度、警句等观念,而且持有宗宋、宗诚斋的思想。《娱书堂诗话》在宁宗朝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皇族诗学的成熟,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皇族创作的文体优势在于诗歌。
第九章赵必(王象)与文学第一节宋末宗室遗民赵必(王象),考证赵必(王象)生卒年是一二四五年九月十七日~一二九四年十二初七日。在宋亡之际,赵必豫毅然突破了宋太宗朝确立的宗室不领兵的家法,起兵勤王,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第二节赵必(王象)诗歌创作,讨论赵必(王象)诗歌以抒写宋代阜族中少有的战争诗和爱国隐逸诗为特色。在战争诗方面,赵必(王象)能结合领兵征战的个人遭遇抒情。在爱国隐逸诗方面,他多以梅花为意象抒写思念故国的情操。第三节赵必(王象)与东莞遗民诗社,分析元初东莞遗民诗社以梅花为意象抒写隐逸情怀和爱国志向。其中无疑以赵必(王象)为核心,诗社成员以他为中心相唱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