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发展除了政策优势外,也抽走了农村的优质劳动力,带走了农村发展资金,导致农村发展缺乏劳动力和资金,乡村凋敝,乡村学校教育式微,乡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乡村学校学生的主体。撤点并校之后,寄宿制的流行使得寄宿生低龄化,这部分学生常常感到孤独,身心发展受到极大阻碍,乡村学校师生的教学积极性降低,也使得乡村教师陷入困境,对于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乡村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关注,对于乡村教师自身生存困境的关心,一直是乡村教育研究的热点。而国家政府也相继出台并落实了各项政策,使得目前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可是这并未能完全改进乡村教育落后的事实。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作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一一圆桌会议报告》。提出人们应该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世界。而关怀教育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诺丁斯强调教育的目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人生,而关怀是一个教师(作为关怀者)发出关怀、学生(作为被关怀者)认可并回应教师关怀的完整过程。关怀型师生关系倡导一种平等交流、有效互动的师生相处模式,师生之间真诚以待,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关怀和与他人的协同合作中学会回应教师、认识关心,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关怀品质。本研究借鉴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文献研究等方法,研究乡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构建一个完整的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模型,旨在建立和维系和谐的乡村小学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愉悦、积极的氛围中有效展开,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怀中快乐地成长,并且学会回应教师、关心他人,进而培养关怀品质,而教师则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学生对自己的回应中,缓解目前的乡村教师生存困境,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认知。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本文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当前的理论研究的不足和个人的研究兴趣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而成文。第二部分,乡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调查乡村小学现阶段的师生关系现状、问题及原因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实践调查方法对乡村小学师生关系进行整体把握。第三部分,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概括介绍关怀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并从关怀教育理论的角度分析师生关系。第四部分,进行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架构。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关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付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关怀,而学生认可、接受并回应教师的关怀。主要体现在认知关怀、身体关怀、情感关怀和伦理关怀上。第五部分,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形式。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在教学内容上贴近乡村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并引入关怀教育部分;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教学管理上营造具有归属感的教学环境,树立以教师为首的榜样作用,以维系良好的课堂纪律。从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进行完善,使得乡村小学的师生关系得以和谐,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结语,对研究进行总结,说明本研究的愿望并指出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