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分别在沿黄经济区、中部干旱带、宁南山区选取14个典型生态移民新村做为研究对象。以宁夏2017年TM(30m)遥感影像、DEM(30m)、问卷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运用ENVI5.3、ArcGIS10.2、SPSS20等软件,构建宁夏生态移民活动空间基础数据库,应用3S技术、物元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从生态移民新村空间适宜性、生态移民新村村民活动空间特征、生态移民活动空间满意度进行分析,对宁夏生态移民活动空间重构进行研究,为政府对生态移民安置区合理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3S技术可以识别、定量化描述和表达生态移民活动空间。利用GPS技术获取生态移民新村村民活动空间分布位置数据,家庭住址数据,建立生态移民活动空间基础数据库;运用RS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辐射校正等预处理,完成遥感影像的拼接与融合工作,提取生态移民新村村域NDVI平均值;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技术,获取生态移民活动空间各项量化描述指标,将数据可视化处理,直观反映村民活动空间的聚集效应与分布特征。(2)采用物元模型方法对生态移民活动空间适宜性进行定量化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的14个生态移民新村活动空间适宜性有12个处于Ⅲ等级以上,且均有向更优适宜性转换的潜力;综合评价指标来看,土地资源条件、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发展潜力条件均是提升宁夏生态移民新村空间适宜性的因素;从全宁夏来看,沿黄经济区、中部干旱带、宁南山区各区域内的生态移民新村空间适宜性分异不显著,因此三个区域都可布局生态移民新村;在三个分区域内部看,靠近城镇的生态移新村的空间适宜性等级明显高于离城镇较远的移民新村;从生态移民搬迁距离来看,县内生态移民新村空间适宜性略优于县际生态移民新村。(3)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宁夏生态移民新村村民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生态移民新村村民活动空间组合以VT、VR、VC、VTR、VTC、VRC、VT RC等7种组合为主;生态移民新村村民收入水平明显与其活动空间的组合形式有关,表现为组合空间高于单一空间,具体为VTRC>VTC>VC>VRC>VTR>VR>VT>V;影响村民活动空间组合形式的显著性因素有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数、职业性质、年龄;影响沿黄经济区、中部干旱带、宁南山区生态移民村民活动空间组合的因素虽个别之处存在差异,但整体上表现出相似性。(4)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宁夏生态移民新村村民的活动空间满意度进行研究,探测结果显示:生态移民新村村民的活动空间满意度影响因子主要由居住环境因子、配套设施因子、生活便捷因子、生活条件因子、生活保障性因子5个主要因素构成,村民对居住环境因子满意度最高;评价因子均可能对生态移民新村居民综合满意度起到影响,且居民满意度感知因素在交互作用后因子解释力比单因子解释力强;个人与家庭属性探测得分与活动空间满意度得分相差不大,表明外部环境和个人家庭属性均是影响生态移民新村村民满意度得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