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影视界形形色色的暴力美学中,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内涵既不同于吴宇森“浪漫主义的诗意暴力”,也不同于北野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沉、孤独、冷峻”风格,更不同于昆汀·塔伦蒂诺“后现代主义的喧嚣、玩闹”气质。他的暴力美学具有明显的批判意蕴和社会反思价值,其锋芒所向,直指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渗入骨髓的冷意。他影片中的种种暴力行为,无论是出于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还是由于人性本身的弱点所导致的绝望,或是为了实现对自己灵魂的救赎,金基德表现上述内涵的时候都投以悲悯的目光,同时伴有一种氛围浓郁的宗教情怀。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电影中血淋淋的暴力场面和画面的唯美静谧实现了契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暴力美学意蕴。在表达暴力的同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影像画面上,而是对人物暴虐的心理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发现,从而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金基德所体现出来的宗教救赎和人性回归的思想让观众在感受到暴力的残酷所带来的震惊体验的同时,也使人们在沉浸于社会以及人性本身的深邃反思时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文化的提升。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金基德的“暴力美学”。   第一部分论述其暴力的表现形式。从电影中血淋淋的自残自虐和虐他的两个方面展示了金基德的主人公们残忍的暴力行为。   第二部分论述了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金基德站在暴力的反面描写暴力,通过对暴力成因的挖掘,不管是对战争的控诉、社会的愤懑,还是人性本身的弱点反思本身,都表达出了导演对于无暴力社会的一种期望。   第三部分,暴力表现的视角与旨归。这一部分深入地探讨了金基德影片中人物自残自虐的精神倾向,即是实现宗教救赎和自己灵魂良善的回归。   第四部分论述了暴力的艺术表现形式。金基德不仅在影片的内容上寻求人的救赎之道,而且也极力营造与之相和谐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他电影中血淋淋的暴力场面与画面的唯美情致相契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暴力美学特色。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师陀自觉疏离于左翼、京派等主流文学,以不乏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温婉沉静的气质,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对乡土爱恨交织的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作为语言资料的研究对象,它真实的反映了春秋以前汉语的存在面貌,是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