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9年以来,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应用转入细胞因子基因的瘤苗诱导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治疗肿瘤的方法,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热点之一。为提高疗效,寻找新的综合应用方法是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将IL-2 cDNA转入高恶性、高转移性、弱免疫原性的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系统研究分泌IL2的转基因B16细胞(B16-IL2)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的机理。同时观察B16-IL2细胞在体外诱导产生针对B16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杀伤T细胞(CTL)的作用。并将此CTL与B16-IL2瘤苗联合用于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以期获得比单独应用转基因瘤苗更佳的抗肿瘤疗效。 IL2基因的转导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法。首先构建了含人IL2 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XM6-IL2。将其转入ψ—2包装细胞后用G418筛选。Southern杂交证实所有阳性克隆中均有IL2cDNA的整合。产生的逆转录病毒滴度在103-104CFU/ml之间。将含IL2cDNA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B16细胞,Southern杂交证实获得IL2基因转移的B16细胞(B16-IL2)。Northern杂交显示了IL2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并测得IL2的分泌最高时为53u/ml,至第6个月仍维持在43u/ml。丝裂霉素C(Mit C)处理未明显影响其分泌量。 B16细胞在转入IL2 cDNA后,形态结构与体外生长特性均未发现改变,但其体内致瘤原性明显降低。表现在小鼠皮下接种10个B16细胞即可形成肿瘤,而B16-IL2细胞则需接种104个。若同样接种2×105个细胞,B16-IL2比B16细胞形成肿瘤的潜伏期延长,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肺转移率及肺转移程度降低,荷瘤小鼠存活期延长。 将B16与B16-IL2细胞用Mit C处理制成瘤苗,对小鼠免疫接种,结果显示,接种B16-IL2细胞明显排斥再次接种的B16细胞,成瘤率为零。而B16免疫组及对照组的成瘤率皆为100%。对脾淋巴细胞检测的结果表明,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