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教育者的有效说服从而达到受教育者的自觉接受,这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水平的重要依据。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高度关注教育者的“说”与受教育者的“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是应当认真研究作为输入因素的“说”与作为输出结果的“服”之间的传播过程及其要素条件,只有如此,方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架、载体搭建、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出最大教育效能。作为教育学和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从教育传播功能的角度进行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为了实现说服功能的教育传播形态。作为一种说服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个体认知、情感态度、行为选择的全过程,亦即,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信息符号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传递给学生,对其思维、态度、价值观和行动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促使其发生变化,并自觉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本研究的“说服传播”,摈弃了传统意义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局限,而从教育效果的视角,作为一种教育传播的形态,来系统地分析和反思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研究的目标群体是当代大学生,从传播学的视角,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将“受众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整个过程之中。聚焦说服传播,立足学生接受,使我们真正地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活的个人,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始终围绕大学生从认知内化为态度再实现行动这条主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说服传播进行结构、要素、过程、机制及其环境的分析,系统性地把握和有效地整合说服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思想教育的内容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通过实践引导和氛围营造实现个体的自觉行动。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实际工作的针对性。本研究聚焦于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唤起注意?使学生在信息泛滥、价值多元的今天能够关注和聚焦于核心价值,并有效预判和解决学生的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误读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效接受?即说服个体的过程探讨。基于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个体意识或行动动机。一方面是态度的改变,态度取向上的或者是程度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态度和行为间的转化,知情意信行之间的递进关系。三是如何形成氛围?即形成群体说服力和社会说服力的过程探讨。深入探讨形成组织氛围的关键性因素和机制,深入分析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形成主动的、积极的、持久的集体影响力。总结大众传播途径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内在方式,给予社会舆论引导以启发。四是如何自觉追寻?形成良好的行为后效,是有效说服传播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教育的结果应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始,对内化的价值具备持久的判断力,进而形成行为的理性自觉。这既是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也是贯穿于教育行为始末,并体现在教育实施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原则和要求。从结构上看,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部分,呈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理论图景。在梳理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而不服的现状和原因之后,明确了当代社会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此,引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进行界定和分析。第二部分,展现了中西方思想教育说服传播实践的历史图景。在回溯历史中,对西方政治社会化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一方面试图在比较中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在回溯历史中总结和汲取有效说服传播的成功经验,为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部分,作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构成要素、教育过程和运作机制三个方面来回答了如今何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的现实问题。首先,分别从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不同维度,细致地勾勒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过程的总体框架。其次,围绕个体、群体和社会三条脉络逐层展开。在微观层面,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个体的态度形成和内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在中观层面,运用组织传播和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在教育过程中个体与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在宏观层面,运用大众传播学的分析方法,借鉴和总结了社会思潮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内在机理,探讨社会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深入分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及其效果,探析了教育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间的耦合,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运转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