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区种群幼虫的抗寒性和临界光周期进行了比较,并测定了幼虫体内的含糖量和自由水含量,同时研究了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及该菌株在室内及田间施用后的杀虫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新疆亚洲玉米螟在不同地理种群下,5龄期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过冷却点<0.01,P结冰点<0.01);不同地理种群5龄期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过冷却点<0.01,P结冰点<0.01)。亚洲玉米螟5龄期非滞育幼虫抗寒能力强于其它龄期非滞育幼虫。亚洲玉米螟5龄期滞育幼虫抗寒能力强于5龄期非滞育幼虫。新疆亚洲玉米螟北疆种群(不包括伊犁种群)的抗寒能力强于南疆种群。
2.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h,并且滞育诱导率分别为50.00%、60.00%、49.68%。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h,并且滞育诱导率分别为50.00%、56.67%。
3.在27℃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h时,新疆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在光照时间为8~12h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间长于14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并且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4.5龄期滞育幼虫体内的总糖含量高于非滞育幼虫体内,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5龄期滞育幼虫体内的糖原和海藻糖含量高于非滞育幼虫,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5龄期非滞育幼虫与滞育幼虫体内自由水含量分别为(40.03±2.93)%、(38.96±3.62)%,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5.在室内(15±1)℃条件下使用浓度为8×108cfu/mL的丁香假单胞菌菌悬液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期非滞育和滞育幼虫,24h后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5.14℃和2.83℃,导致其平均死亡率为39.10%;5龄期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7.52℃和3.43℃,48h后提高了11.25℃和4.65℃。而在田间用浓度分别为4×104cfu/mL和8×108cfu/mL的丁香假单胞菌悬液喷洒处理玉米秸秆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26.5%。
1.新疆亚洲玉米螟在不同地理种群下,5龄期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过冷却点<0.01,P结冰点<0.01);不同地理种群5龄期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过冷却点<0.01,P结冰点<0.01)。亚洲玉米螟5龄期非滞育幼虫抗寒能力强于其它龄期非滞育幼虫。亚洲玉米螟5龄期滞育幼虫抗寒能力强于5龄期非滞育幼虫。新疆亚洲玉米螟北疆种群(不包括伊犁种群)的抗寒能力强于南疆种群。
2.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h,并且滞育诱导率分别为50.00%、60.00%、49.68%。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h,并且滞育诱导率分别为50.00%、56.67%。
3.在27℃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h时,新疆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在光照时间为8~12h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间长于14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并且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4.5龄期滞育幼虫体内的总糖含量高于非滞育幼虫体内,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5龄期滞育幼虫体内的糖原和海藻糖含量高于非滞育幼虫,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5龄期非滞育幼虫与滞育幼虫体内自由水含量分别为(40.03±2.93)%、(38.96±3.62)%,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5.在室内(15±1)℃条件下使用浓度为8×108cfu/mL的丁香假单胞菌菌悬液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期非滞育和滞育幼虫,24h后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5.14℃和2.83℃,导致其平均死亡率为39.10%;5龄期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7.52℃和3.43℃,48h后提高了11.25℃和4.65℃。而在田间用浓度分别为4×104cfu/mL和8×108cfu/mL的丁香假单胞菌悬液喷洒处理玉米秸秆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