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幕式喷杆喷雾机雾滴飘移性能与风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风幕式喷杆喷雾机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在整机的集成与气流辅助功能的实现上。但是施药过程中仍存在农药飘失严重,雾滴穿透性较差、分布不均匀、雾滴沉积量少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关键部件(风囊)的设计。借鉴国内外对气流辅助喷雾减飘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基于复得静压计算法设计研制了一款新型风囊结构,减飘效果明显。并对风幕式喷杆喷雾参数对雾滴飘移性能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对江苏大学植保机械课题组研制的风幕式喷杆喷雾试验装置进行雾滴飘移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L16(44)分析喷头与风幕出风口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喷头的喷施角度、风机转速四个参数共同作用对雾滴飘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头与风幕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改变对飘移率指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增大,雾滴飘移指标先增大后减小。喷头喷施角对飘移率指标的影响是显著。随着角度的变化,飘移率指标不断变化。改变风机转速(风囊出风口风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飘失,但是相对于喷头喷施角对飘失的影响要小很多。   (2)对原样机风囊出风口风速进行测定,得出出风口风速呈现中间小,两边趋于相等的趋势。针对风幕出口风速不均的问题,运用复得静压计算法建立新型风囊的数值模型,对新型风囊建立几何模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新型风囊的内流场区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合新型风囊的仿真结果和出风口风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新型风囊内流场不存在强旋流、流道窄的缺点,出风口风速方向保证垂直于出风口,并且通过1118、1670、2220、2746r/min四种风机转速下出风口风速的测试试验,得出新型样机风囊比原样机风囊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分别降低7.3695%、12.7572%、11.912%、7.1201%。   (3)通过对常规喷雾、原样机风囊辅助喷雾和新型风囊辅助喷雾三种作业方式的室内试验对比,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研究新型风囊辅助喷雾在自然风影响下,风幕气流流场与离散雾滴在三维区域内的交互耦合作用,进行了综合仿真。结果表明:常规喷雾、原样机风囊辅助喷雾、新型风囊辅助喷雾三者的雾滴沉积量分别为10949g、15909g、16442g,风幕的存在对于喷雾雾滴的飘移有减飘作用,尤其是在有自然风作用下的时候,效果更加明显。风囊出风口风速均匀性的提高,对于喷雾雾滴的减飘性能有提高。不同尺寸的雾滴颗粒的沉积量得到提高,沉积分布更加靠近喷射源。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温室大棚和工厂化种植、设施栽培等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准确检测和控制种植环境的参数成为了现实。计算
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其晶粒尺寸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晶粒尺寸越小,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等机械性能就会越高,晶粒细化一直是国内外材料科学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课题,迄今为止,在理论和工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首要条件,但近年受雾霾天气影响,设施内光照不足严重制约了设施作物的生长,为了实现冬春季设施农业增产提质必须采用人工补光。传统的补光模式多将补光灯悬挂在设施大棚顶部,出现植株顶端功能叶位光抑制和中下部叶位光照不足问题,从而导致植株光合能力下降。研究发现黄瓜植株不同叶位间存在显著的需光差异,但现有的植物补光技术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因而会造成补光量与植株实际需求不匹配。本文针对现有
学位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工程建设备受关注.由于各类新品种的植物被大量应用,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因此,应当充分地结合各种植物的特性与优势完成日常的养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