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一直是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研究探讨的不老话题,不仅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而改变其实现途径,而且它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我国企业普遍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关联交易、生产活动的调节这三方面来实施利润操纵,其中又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会计政策的选择以会计准则的规定为基础和出发点,我国会计制度对企业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有两条,一是法律法规要求的统一变更,二是其变更后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情况。我国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更注重运用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来判断交易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这种相对灵活的规定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带来更大空间。我国旧会计准则实施期间,经理论和实际现象验证,上市公司较多地采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存货计量方法上的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来进行盈余管理。但是新准则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禁止绝大部分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删除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新准则的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准则中均运用公允价值作为其主要计量手段。在没有公开市场时,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依靠估值技术,人为地进行价值确定,其主观性较强。我国曾在1999年将公允价值引入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两项准则中,但是由于当时的上市公司运用它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财政部遂于2001年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此次新准则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毫无疑问也会带来上市公司借此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笔者对比了新旧准则,认为在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中变化最大的是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两类,但是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中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转换有严格的限制,并要求调节期初余额,用来进行盈余操作的空间不大,因此笔者着重对金融资产进行了研究。通过阅读了相关文献,搜集了市场数据,笔者认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四类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上的规定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机会,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旧会计准则中将公司的投资活动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前者又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新准则对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及部分特殊的长期股权投资运用金融资产的相关准则来进行规定。旧准则对投资的计量基本采用历史成本法,不存在操纵损益的空间,而新准则对四类金融资产采用了摊余成本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账款、贷款运用摊余成本法,其本质与历史成本一样,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本文研究的重点不是两类金融资产利用公允价值在确认上的灵活性和主观性来进行盈余管理,而是这两类资产不同的核算方法带来的盈余管理机会。对于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且不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期间变动计入净资产“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处置或计提减值准备时转入当期损益。后者具有将实现的损益储存起来的功能,待需要时通过出售来将其释放,调节当年的会计利润,具有一定的盈余管理作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在分类和计量上的规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1998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为IAS 39)基本相同,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抬上了桌面,多数专家认为其是导致金融风暴的根源,2008年10月13日IASB对金融资产在重分类问题上的规定进行了简单的修改。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下简称IFRS 9),用三个阶段来完成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改,并完全替代IAS 39,其中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第二阶段涉及金融资产的减值技巧,第三阶段则与套期保值会计有关,IFRS 9将在2013年实施。IFRS 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减值准备的计提、重分类等问题都进行了修改,其中笔者认为变更最大的是有关金融资产的分类依据和计量方法。旧准则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所以能看作是盈余管理的一个安全隐蔽的工具,是因为公司对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分类主要是依照管理当局的主观判断,并且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首先计入资本公积,待出售时转入当期损益影响会计利润。而IFRS 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依据主要是依据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价值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引入FV-OCI模式,处置时不允许转入损益。这就能很好的控制其盈余管理的空间。笔者阅读分析了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发现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主要是为了再融资、扭亏为盈、利润平滑等目的,大多数文章是对我国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现象的研究。由于新准则实施至今不太长,相关文章主要是关于新旧准则的对比分析,而其中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不太多,仅有的也集中是对其关系进行理论和会计实务操纵上的对比分析,说服力不够大,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不太多。我国上市公司已经由单纯的融资主体发展为重要的投资主体,证券投资收益占上市公司当年会计利润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国内现有文献已经指出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有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联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的IFRS 9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是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对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可以让我们发现自身问题,也为我国会计准则的下一步修订更新做足准备。本文以此作为出发点,首先分析概述了有关的盈余管理的理论、内外部诱因,并从会计准则出发,具体分析了旧准则下的存货准则以及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结合实例说明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随后引出新企业会计准则,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的盈余管理的新手段和途径,对金融资产进行了重点介绍。通过对比IAS 39和IFRS 9、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对投资活动的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A股牛市中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并随后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笔者以2007年作为观察年度,又考虑到证券市场的走势也会对上市公司持有买卖金融资产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将2008年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在实证部分,笔者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了主要变量数据的分布情况,观察并检验上市公司是否会在相同条件下偏好于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随后,利用回归模型,检验上市公司是否有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收益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将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收益作为另一个对照组进行相同的模型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上市公司偏向于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描述性统计部分显示,不论在市场环境良好的2007年还是相对低迷的2008年,上市公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均大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并且公司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获得的收益占总利润的大部分,说明该项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当年的盈利贡献颇大,公司具有通过这项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利润调节的动机。2007年的数据显示利润平滑和扭亏为盈作为盈余管理的动机对当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有显著性影响;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占当期利润比重不大,并且几个重要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与盈余管理没有太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