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tor, 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它作为一种广泛的有丝分裂原,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促进多种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FGF家族成员主要通过与其高亲和力受体的结合向细胞内传递信号,发挥其生物学活性。高亲和力受体又称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s),存在FGFR1, FGFR2, FGFR3, FGFR4四种蛋白。bFGF除不与FGFR2b结合外可与其他几类FGFR亚型包括FGFRlb, FGFR1c, FGFR2c, FGFR3b, FGFR3c,FGR4结合。其中FGFR-1是bFGF的主要受体,高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多种肿瘤细胞表面,bFGF与其结合后,FGFR通过二聚化而发生自身磷酸化,活化的FGFR可招募一些接头蛋白,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包括MAPKs/ERKs, PI3K/AKT, PLCγ/PKC等,后者又活化转录因子及与细胞周期,凋亡/抗凋亡,细胞骨架等相关的蛋白,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物学活性。bFGF及FGFR高表达于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且与肿瘤的转移、分期、预后相关,bFGF/FGFR系统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血管新生过程是从已存在血管中长出新血管的过程。肿瘤血管新生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更是肿瘤发生转移的物质基础。肿瘤血管新生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增殖,内皮干细胞的迁移,内皮细胞的迁移和侵入,内皮细胞的增殖,内皮细胞在管状结构中的组织,循环系统的形成,血管的成熟,血管的退化等。bFGF作为重要的促血管新生因子在血管新生过程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致命的一种,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肺癌在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高发,且成为癌症的第一杀手。黑色素瘤对放化疗药物中度敏感,且容易产生耐药,黑素素瘤的耐药性及其高转移率是导致其很难治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新的治疗手段尤其是靶向生物疗法备受关注。bFGF及FGFR在黑色素瘤组织中高表达,与其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有学者甚至认为病人血清及组织中bFGF的水平可作为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bFGF可通过自分泌的方式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及肺癌细胞的增殖。正常黑素细胞不表达bFGF,然而其体外培养则必须有外源性bFGF的加入,而且将bFGF基因转入正常黑素细胞使其高表达bFGF,可出现类似于黑色素瘤早期的表型;除此之外bFGF还是具有抗凋亡作用,可抵抗饥恶及化疗药物诱导的靶细胞凋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居于首位,其高转移率及对放化疗药物的耐药是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且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对于晚期患者则难以治愈。因此近年来新的治疗手段,尤其是靶向抗体治疗备受关注。有研究表明bFGF在非小细胞系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50%,且与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相关,其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及中晚期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早期。有研究证明bFGF是多种肿瘤的广谱耐药机制。bFGF导致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原因在于bFGF不仅能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还可使其逃避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因此bFGF可能成为肺癌治疗的良好的靶点。因此本研究以血管内皮细胞,黑色素瘤细胞,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bFGF单抗的体内外抗血管新生,及抗肿瘤作用。方法1.bFGF单抗抗血管新生作用1)将本室保存的多株产生抗bFGF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后,扩大培养,注射福氏不完全佐剂处理过的小鼠腹腔,制备腹水型单克隆抗体。蛋白G亲和层析柱纯化bFGF单抗,间接ELISA法检测其与bFGF的结合活性及与aFGF、VEGF是否存在交叉反应。另外将天然及巯基乙醇处理后热失活的bFGF包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单抗识别抗原表位。只与天然bFGF反应,而不与热失活的bFGF反应的单抗识别的是bFGF的空间表位;相反可与二者都结合的bFGF单抗识别的bFGF的线性表位。2)将bFGF单抗与FGF高亲和力受体FGFR-1βⅢC混合后加入已包被有bFGF的ELISA板中,通过竞争ELISA法检测bFGF单抗是否能够抑制bFGF与其高亲和力受体FGFR-1βⅢC的结合。如果能抑制说明bFGF单抗识别bFGF受体结合相关区域。另外将bFGF单抗与肝素混合混合后加入已包被有bFGF的ELISA板中,通过竞争ELISA法检测bFGF单抗是否能够抑制bFGF与肝素的结合,如果抑制说明bFGF单抗识别bFGF肝素结合相关区域。3)取原代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以bFGF刺激其增殖,同时加入bFGF单抗,CCK-8法检测此单抗对bFGF促进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4)将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到已铺上基质胶的细胞培板中,加入bFGF及bFGF和单抗的混合物,培养2-5h后镜下计数封闭的管状结构,以检测bFGF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成管的影响;5) Transwell法检测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将血管内皮细胞加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中,下室加入含10ng/mlbFGF的M199完全培养基,诱导上室中血管内皮细胞向下室的迁移,另外加入bFGF单抗检测其对迁移的影响,20h后吉姆萨染色,擦去上层细胞计数迁移的细胞数;6)96孔板中接种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后加入bFGF单抗作用48h,收集黑色素瘤细胞,加入单抗处理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15min后洗板,光镜下已粘附的黑色素瘤细胞数,以检测bFGF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与黑色素瘤细胞粘附的影响;7)取7日龄鸡胚,以牙科钻开窗,暴露尿囊膜,以中速定性滤纸为载体加入bFGF和bFGF单抗,作用4天后,滴加等量甲醇和丙酮混合液以杀死鸡胚并固定尿囊膜,15-20 min后,待CAM血管中的血液凝固后,剪取尿囊膜,放入水中展平,拍照,计数滤纸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血管数,检测bFGF单抗的抗血管新生作用。2.bFGF单抗抗黑色瘤生长作用1)收集B16和B16F10细胞,提取RNA,以RT-PCR法检测B16和B16F10细胞表达bFGF, FGFR及Glypicanl, Glypican5, Syndecanl, Syndecan4情况。2)收集B16细胞,铺板,加入bFGF单抗作用96h,CCK-8法检测bFGF单抗对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3)收集bFGF单抗处理和未处理的B16细胞,以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bFGF单抗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情况,AnnexinV+/PI-:表示细胞发生早期凋亡,AnnexinV+/PI+表示细胞发生晚期凋亡,4) Transwell法检测bFGF单抗对B16F10细胞迁移的影响,将B16F10细胞加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中,下室加入含RPMI1640完全培养基,诱导上室中黑色素细胞向下室的迁移,另外加入bFGF单抗检测其对迁移的影响,20h后吉姆萨染色,擦去上层细胞计数迁移的细胞数;5)使用C57 BL/6小鼠建立黑色素移植瘤小鼠,并检测尾静脉和瘤周皮下注射抗体及不同给药剂量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瘤重及小鼠体重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CD31表达(微血管密度),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的情况,以初步探讨bFGF单抗的抗肿瘤机制。6)以5中同样的方法建立黑色素瘤小鼠模型,持续给药,直至小鼠死亡,记录小鼠生存时间,绘制小鼠生存曲线,计算各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3. bFGF单抗抗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作用使用C57 BL/6小鼠建立肺癌原位转移模型,瘤周皮下注射bFGF单抗,三天一次连续六次,并检测其对肿瘤生长、瘤重、及小鼠体重的影响;给药六次后处死小鼠取完整双肺,计数肺表面转移灶结节数,并用HE染色肺组织确认癌转移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初步探讨bFGF单抗抗肿瘤转移机制。结果1.bFGF单抗抗血管新生作用1) bFGF单抗不与aFGF和VEGF发生交叉反应,单抗MabF7识别bFGF的线性表位,单抗MabF10, MabF12识别bFGF空间表位。2) bFGF单抗MabF7, MabF10, MabF12可抑制bFGF与其高亲和力受体FGFR-1βⅢC的结合。IC50分别为7.5μg/ml、65μg/ml、50μg/ml。然而三株单抗对bFGF与肝素的结合则无抑制作用,说明其识别bFGF受体结合区域的表位。3)通过促增殖实验发现,MabF7, MabF10, MabF12均可抑制bF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IC50分别为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4)体外基质胶模拟血管内皮细胞成管作用发现三株单抗均可抑制内皮细胞成管过程,通过计数完整的管状结构的个数计算管状结构形成率,无抗体组,对照抗体组,MabF7, MabF10, MabF12组管状结构形成率分别为:100%,105.93±3.85%,56.53±4.35%,29.23±6.45%,以及12.77±2.67%,结果显示MabF7,MabF10, MabF12与无抗体组(Medium)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00);而对照IgG组与无抗体组(Medium)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4)。5) Transwell模拟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作用,发现三株单抗均可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过程,通过计数迁移的细胞数计算抑制率,无抗体组,对照抗体组,MabF7, MabF10, MabF12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100%,106.25±7.89%,69.50±6.86%,74.00±4.16%,67.75±3.30%,单抗组与无抗体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光镜下计数bFGF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与黑色素瘤细胞粘附作用发现,bFGF单抗对二者间的粘附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7)计数尿囊膜上加药滤纸周围呈放射状的血管条数。计数后发现bFGF组,bFGF+MabF7组,bFGF+MabF10组,bFGF+MabF12呈放射状的血管条数分别为15±0.82,7.5±1.29,13.5±3.10,8.5±0.58,bFGF+MabF7组,显示bFGF+MabF7, bFGF+MabF12与bFGF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bFGF+MabF10与bFGF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896)。2. bFGF单抗抗黑色瘤生长作用1) bFGF单抗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200μg/ml,作用96h后MabF7组,MabF10组,MabF12组抑制率分别为42.37±2.38%,40.71±3.90%,41.48±2.76%。相同剂量的对照IgG对B16细胞生长则无显著抑制作用。2) bFGF单抗可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发生凋亡,200μg/ml MabF7作用96h,凋亡率(以Annexin V+细胞计算)为73.20±10%,与对照IgG组及无抗体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bFGF单抗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发生迁移,无抗体处理组,对照IgG, MabF7, MabF10以及MabF12组的迁移率分别为100%,109.00±9.56%,72.14±13.57%,34.68±14.37%,和36.56±13.60%。MabF7,MabF10,MabF12与无抗体组(Medium)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IgG组与无抗体组(Medium)之间无显著差异(P=0.295)。4)三株单抗MabF7, MabF10, MabF12给药5次后对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6.40%,23.24%,19.89%。将不同浓度的MabF7注射小鼠发现MabF7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PBS组,Control IgG组,MabF7高,中,低剂量组的瘤重分别为6.303±1.196,5.529±0.658,3.842±1.060,4.778±0.888,5.061±0.922。结果显示MabF7高中低组与PBS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IgG组与PBS之间无显著差异(P=0.143)5) bFGF单抗MabF7可抑制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abF7组微血管密度为24.67±5.20,对照IgG组为45.38±12.59,具有显著差异(P<0.05)。使用TUNEL对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发现MabF7处理组瘤组织存在细胞凋亡染色,而对照IgG组则少见。4)bFGF单抗MabF7可提高荷瘤小鼠生存期,PBS组,对照IgG组,MabF7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26,32天。3. bFGF单抗抑制肺癌的转移1)bFGF单抗MabF7可抑制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MabF7组瘤重为2.64±1.05 g显著低于PBS组的5.15±1.31 g(P=0.013),抑瘤率为48.23%;对照IgG组瘤重为4.67±0.40与PB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781),抑瘤率为8.43%;MabF7与对照IgG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0)。2) bFGF单抗MabF7可抑制肺癌发生原位转移,给药六次后bFGF单抗MabF7组肺转移结节数为3.00±2.10与PBS组的12.29±2.63相比差异显著(P=0.000),抑制率为75.59%;对照IgG组的转移结节数为11.80±3.56,与PB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768)3)bFGF单抗MabF7可降低肺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显示bFGF单抗MabF7组MVD 22.00±2.94显著低于PBS组的43.5±11.59(P=0.003);对照IgG组MVD为45.75±5.44与PB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718)。MabF7组与对照IgG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2)。结论1.三株单抗MabF7, MabF10, MabF 12均能抑制bFGF与FGFR1的结合。三株单抗均可一定程度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管过程,但鸡胚尿囊膜实验则显示,只有MabF7和MabF 12具有显著的抑制尿囊膜血管新生作用,提示bFGF单抗可用于抗血管新生作用。2.以黑色素瘤为模型探讨bFGF单抗对肿瘤生长的作用,发现三株单抗均可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但通过建立C57 BL/6小鼠黑色素抑制瘤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效果则发现,只有MabF7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MabF7对体内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肿瘤凋亡及降低微血管密度有关。提示抗体的体内治疗可能与抗体的识别表为,亲和力,及药代动力学均有关系。3.以Lewis细胞建立肺癌原位转移模型,发现MabF7可抑制肺癌的生长及转移,此作用与MabF7抑制肿瘤微血管密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