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剧增,侵占了大量天然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给城市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期,城市渍涝灾害频发造成城市经济巨额损失和人口重大伤亡,极大拷问城市安全,城市作为财富和人口的高度持续集聚地,受灾风险日益增加,防涝减灾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武汉市生态用地耗损的特征和城市渍涝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探讨生态用地耗损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机制,从生态角度,为减少灾害损失,减轻灾害风险,提出建议对策。在理论层面,本研究丰富生态用地与渍涝灾害的关系研究,是对城市人地关系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实践层面,研究成果可为武汉市渍涝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建议对策,将对我国中部发展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城市的渍涝防治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首先,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与著作进行收集分析,总结归纳地理学、资源与环境学、灾害学等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收集与处理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工作,借助GIS分析了2000年至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耗损的时空特征、武汉市渍涝灾害时序特征与2016年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市典型渍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对武汉市研究期内生态用地耗损与渍涝灾害的响应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论:(1)2000年—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发生了耗损,耗损量为: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48504.46hm~2,生态用地占武汉市总面积的比例下降了6%;期间内,生态用地的总转出量为120991.97hm~2。生态用地的耗损特征为:(1)从生态用地耗损类型来看,水域、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耗损,其中,水域的耗损最显著,其次是林地、草地、未利用地。(2)从生态用地耗损转移路径来看,生态用地的耗损有20种途径,可以概括为2类:一是生态用地类型之间的转移,二是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的转移。(3)从生态用地耗损空间格局来看,中心城区生态用地的耗损最显著,明显高于周边城区的生态用地耗损,周边城区越靠近中心城区,生态用地耗损越严重,主要耗损路径表现为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2005年—2016年,武汉市渍涝灾害显示出发生频率加快的时序特征,受灾灾情严重。2016年武汉市6月30日至7月6日的持续强降水期间,全市受到渍涝灾害,渍水在空间上呈现出2种特征:一是地势相对高的区域渍水情况轻于地势较低区域;二是渍水主要密集出现在湖泊和临近湖泊的建筑物周边。(3)武汉市生态用地耗损与城市渍涝灾害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响应和耦合关系。一是在时序上,武汉市生态用地面积与城市渍涝灾害有负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武汉市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同时期渍涝发生次数会增加。二是在空间上,武汉市生态用地耗损与城市渍涝灾害有着良好的耦合关系,武汉市生态用地耗损的区域及这些区域的周边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渍涝灾害,尤其是由研究期初水域类型的生态用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区域渍涝灾害尤为严重。(4)城市生态用地耗损对城市渍涝灾害有致灾影响。一是生态用地的规模耗损,水域、林草地的总量减少削弱了城市对雨洪的承载与调蓄能力;二是生态用地耗损路径的转移,致使城市建设用地剧增,一定程度上加剧城市小气候、扩大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了城市的受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