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揭示刮痧对局部皮肤组织形态学和相关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 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对象,依据观测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正常组、刮痧后即刻、1天、3天、5天共5组,先剔除背毛暴露出脊柱两侧皮肤,对刮痧后即刻、1天、3天、5天这4组大鼠用刮痧板沿一侧相当于人体膀胱经走行的部位由上向下刮拭出痧。取材时将大鼠灌流固定,并取下出痧部位的皮肤组织。同时取下正常大鼠的相应部位用于对照。取下的组织放在25%高渗糖中脱水后用冰冻切片机制成20微米的系列组织片,然后分别用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5-羟色胺(5-HT)、组胺(HA)、鬼笔环肽(phalliodin)、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 结果: 1.刮后即刻大鼠背部刮痧区局部皮肤与正常组比较,外观和毛囊、血管等组织形态均有显著差异;1天,3天差异逐渐减少,直到5天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刮后即刻、1天、3天、5天大鼠背部刮痧区局部皮肤与正常组比较,CGRP与SP表达并无显著差异。 2.刮后即刻大鼠背部刮痧区局部皮肤与正常组比较,nNOS、5-HA、HA阳性表达明显增强,标记数量增多,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显著的形态学差异;刮痧后1天、3天、5天组大鼠的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减弱,5天组与正常组织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结论: 1.刮痧对局部皮肤内的神经纤维形态无明显改变,并且刮痧后的毛囊、血管等组织形态学改变也将在5天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刮痧疗法的安全性。 2.刮痧对局部组织中nNOS、5-HA、HA的表达起到上调作用,提示刮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些化学成分所产生的的生物学效应有关,同时其表达变化在远期(第5天)逐渐恢复正常,说明刮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本研究探索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刮痧前后局部皮肤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来探讨刮痧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提示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能成为揭示刮痧生物学效应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