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沟通视角下公共政策的传播研究——以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li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较为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此时开始陆续有国外学者关注到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都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较弱,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大多出于自愿和自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由此上海也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但令人不解的是,据上海多个官方媒体报道的内容显示: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成果显著,且报道中多次出现“成果显著”、“好于预期”等字样,而在当下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公共空间——微博中却出现了很多截然不同的声音,或有网民质疑成果的真实性,或有网民直指垃圾分类本身的正确性,此外还有一部分网民戏谑或调侃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上海当地居民也对此颇有不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制性的地方垃圾分类政策,它的施行对于整个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样一个从保护环境为出发点的政策却受到多方质疑,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两极分化明显。本研究从政治沟通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官方媒体报道、网络公共空间以及居民视角这三个层面的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究其中的原因,以期对垃圾分类政策乃至其他公共政策的传播带来一定借鉴意义。
  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首先对我国的垃圾分类政策以及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我国的垃圾分类政策逐渐由“自愿”向“强制”演变,上海垃圾分类政策几经变革,相关标准、名称、具体做法等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众对政策形成稳定、连贯的认知;接着将垃圾分类议题传播的百度指数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垃圾分类议题的凸显与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分不开,自此垃圾分类也由民间话语上升到国家话语,由环保议题上升至政治议题,进而备受关注。
  第二章从政府层面出发,对官方的新闻报道和政务微博中对垃圾分类政策及相关议题的呈现情况进行分析。在新闻报道方面,选取的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上海报刊《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中关于垃圾分类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在政务微博方面选取的同样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上海发布”和“绿色上海”中与垃圾分类议题相关的微博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报刊还是政务微博,注重的都是对垃圾分类政策及相关工作的正面宣传,始终停留在单向的传者思维,沟通互动意识薄弱。
  第三章从社会层面出发,关注的是作为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代表——微博中有关上海垃圾分类的内容,从微博热门话题可看出民众更多的是关注垃圾分类这项政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从网民的自我言说和对话可以看出,上海垃圾分类政策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负面情感色彩。我国网民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且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对于像垃圾分类这样的公共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以一种戏谑或娱乐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官方也未能较好地利用微博这一平台进行沟通、劝服和舆论引导工作。
  第四章从上海居民的视角出发,从上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对上海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工作的效果感知和宣传方式的偏好以及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后对他们社交生活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上海居民都支持垃圾分类,但对于为什么要垃圾分类以及我国垃圾分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其次,大部分上海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宣传效果不佳,形式大于内容;在宣传方式偏好上大部分居民选择了“面授”这个选项,这与近几年大热的身体研究不谋而和,也反映出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人们回归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特征;最后,垃圾分类不仅改变了上海居民的生活,也给他们的社交带来了一些新变化,讨论垃圾分类成为日常寒暄的方式。
  无论是从官方媒体的宣传层面,还是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网民和上海本地的居民对上海垃圾分类的讨论都可看出,在上海垃圾分类政策的传播过程中政治沟通工作问题突出,更多的是一种近乎于自说自话的“正面宣传”,协商、劝服等工作严重缺失。但正是由于上海垃圾分类政策引起的争议范围之广,也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进而去了解垃圾分类,相信未来在各方努力之下,垃圾分类将成为更广泛的“共识”。
其他文献
它很秀气,有着家用车般耐看的外观细节。它很细心,有着越级的配置和不错的做工。它很豁达,有着宽敞的空间和多变的布局。它也很懂生活,七天接触,七个座椅,让家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密。  精致居家范  找一个慵懒的午后,我和我的伙伴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宝骏730的座椅上,沐浴在京城冬日温暖的阳光里。玻璃墙上反射着宝骏730清晰的轮廓魅影。带透镜的前大灯,耀眼的日间行车灯,舒缓平直的腰线,层次感分明的后尾灯
期刊
大约30年前的1985年,奔驰124系列的一款E级旅行轿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完成了全球首秀,它装配了奔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MATIC四驱系统。一年之后,奔驰将这一创新成果用于当时的124系列E级车中,并于1987年春天将首批车型交付给用户。可以说,就是搭配4MATIC四驱系统的124系列E级旅行轿车,正式揭开了奔驰四驱系统(4MATIC)30年发展和进化的序幕。  同名不同性  在4MATIC系统诞
期刊
兵者,诡道也。车者,亦也。我们在选择一辆爱驹时,也一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困扰:外观、性能、舒适、油耗,耐用性等。  华晨宝马5系作为整个品牌家族中最富有内涵的代表,就犹如一匹实力超群的纯种马。其拥有动如脱兔的速度和出色的身体结构,散发着勇敢、高贵和个性倔强的气息,并时刻用表现证明着自己不输给时代的变化。  2014款华晨宝马528 Li xDrive因此更像所有优种名马的综合体。它可以犹如阿拉伯
期刊
奥迪A4 allroad quattro是一辆旅行车,但是它又如此的不同,更好的通过性和略带野性的外形都很容易让人涌起旅行的冲动。然而真正的底气还是来自车尾的quattro标识,正是因为它我才真正鼓起勇气旅行。  路随轮动  想路随轮动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泥泞或冰雪路段。但是quattro却能给我足够的信心,作为一个热爱汽车赛事的人,我当然十分清楚它的历史。奥迪是最早将四轮驱动装置运用在拉力赛中并取
期刊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简称UGC)在初期发展阶段是一个草根的、不具有过多获利动机的活动。UGC概念的诞生,使得专业化对内容和渠道的垄断被打破,个体的崛起和组织的没落成为学者共识,甚至认为用户取得了控制权和控制媒介环境的能力,欢呼着流行文化已死,一种不再受商业利益主导的文化民主正在生成。
  网红作为用户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在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大量涌现,在过去被认为是大众选择的结果。然而人们认为自主生产内容的网红,现下大多都是被制造出来的。由谁制造?答案是M
说起T型车,大部分车迷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一定是福特的Model T,它的诞生直接标志着大批量生产和平民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它虽然不是最早的汽车,却以低廉的价格、惊人的批量化生产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1908年诞生到1927年退市,Model T累计销量达到1500多万辆。它不仅改变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也极大程度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而另一片大陆上,在大众汽车的历史中,T系列车型也是不可或缺
期刊
由郭采洁主演的微电影创酷广告宣传片,和重量级影片《变形金刚4》的角色植入,将创酷的受众人群和产品本身的格调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上海通用雪佛兰在创酷营销方面的把脉非常精准。要知道,中国保有量最大的是紧凑级车市场,而增速最快的却是SUV市场。小型SUV的出现也正好满足了国人对SUV车型的渴望,而有着变形金刚基因,且外形方方正正的创酷就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典范。  型准细节优  本期的主角创酷模型由深圳飞舟
期刊
乌拉圭大奖赛是全年两次发生在南美的FE比赛之一,修建于风景如画的海港旁,曾被用作TC2000房车赛,被称作是南美洲的蒙特卡洛。这里的直道并不算长,紧凑而多弯的赛道特性对FE的赛车和车手们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中国队荣登领奖台  正赛开始后,中国队车手小尼尔森·皮奎特超越维尔格尼领跑比赛,布埃米升至第三。开赛后不久便引发了两次安全车,分别是由于维珍车队的山姆·伯德前翼撞掉和阿美林·亚久里车队的达·科
期刊
F1的改朝换代往往都与规则变化息息相关。2014赛季F1启用1.6升涡轮增压V6发动机取代了之前的V8发动机。由于梅赛德斯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设计上遥遥领先,他们统治了整个赛季并顺利收获了车队和车手双料总冠军。  而雷诺和法拉利提供的另外两款发动机实在是差了一点。我们在比赛中时常看到法拉利被印度力量连环超越,也看到了威廉姆斯赛车轻松在直道上超越红牛的情节。闭幕站阿布扎比的比赛中,路特斯车队马尔多纳多
期刊
北京的冬季,虽寒风飒飒,但依然挡不住一颗想要出去玩的心。此次受凯迪拉克北京达世行邀请,有幸参加凯迪拉克两天一夜风范FUN享季北京站活动。活动源于东方卫视全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两天一夜》,通过有趣的挑战游戏,优美的沿途风景,特色的当地美食,激情的驾乘体验,借以传达该品牌的感性精神和产品实力。  团队合作收获友谊  此行目的地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天云山,主题也挺有意思,基本称得上各种服不服。首先,所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