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关注,不单单关注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竞争时的优劣长短,而且关注我国农业在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关注农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部门。在本项研究中,前者被称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后者则被称为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从方法论上看,本文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基于SCP分析的农业竞争力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跳出了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的局限,把研究的着眼点直接落到影响农业经济运行“结果”或“绩效”的自变量之上,着力对引致“结果”或“绩效”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本文总计九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评介,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作简要介绍。第二章试图探讨竞争力的研究范式,先后评析了竞争力研究的三个范式,即抽象竞争力研究、应用竞争力研究和具体竞争力研究。抽象竞争力研究处于最抽象的学科层次,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竞争力的内在经济关系进行逻辑严密的理论解释。应用竞争力研究处于较具体的学科层次,运用应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竞争力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和判断。具体竞争力研究则处于最具体的分析层次,原则上不排除对任何重要的复杂因素的考察和分析。第三章对农业竞争力内涵的多维性作了探讨,认为从制度的角度考察农业竞争力对我国尤为重要,并进一步将制度分析锁定在产业组织分析的范围内,讨论了农业产业组织的特殊性,揭示了农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该章还在SCP分析的框架内,从农业市场结构、农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竞争力态势作了实证描述和判断,认为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个体农户的被动行为,是造成了我国农业的市场绩效低下,农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源之所在。第四章是第三章的延伸,该章基于SCP分析,设计了六个一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和判断农业竞争力的高低和发展程度:农业经营规模;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市场集中度;农产品差别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程度;农业进退壁垒。 <WP=9>第五章讨论了农户企业化问题,总结概括了当代中国农户的性质,揭示了农户企业化的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并对农户企业化的阶段变迁作了展望,最后还探讨了推进农户企业化必须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本章从一个最简单的经验事实立论,即对一个现代产业而言,该产业的基本单位如果不是企业,如果该产业的基本单位的生产职能与生活消费职能交织在一起,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本章的观点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讲,农户企业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组织起点。第六章回顾了合作社理论的脉络,总结了中国合作化的实践,介绍、揭示了当代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经验与启示,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也没有什么例外,即除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外,别无他途。因为,农业合作社特有的制度保证了农业合作社始终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代表农民同其他利益主体进行谈判,让农民能够顺利地进入市场,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本章最后还描述了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并对促进农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作了分析。第七章讨论了农业一体化的内涵,评析了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经验,对中国农业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定位、模式和对策作了探讨。本章认为,农业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农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重要标志,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不可逾越的环节,是现代农业得以享有市场竞争力的源泉。第八章运用前面各章构造的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着力对山东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践进行追踪、总结和概括。该章指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实践本质上是发生在新形势下的一场深刻的、涉及方方面面的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属性,整合农业生产与其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关系,重塑农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实现分散的超小规模农户的集团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社会大变革。这一场仍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社会大变革,使山东农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组织的初步合理化。第九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本项研究主要结论的政策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最大意义,在于提请国家对提升农业竞争力问题的关注要尽快从“表层”向“深层”转移,不要把眼睛老是盯在农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包装等外在因素之上,而要关注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尤其要关注<WP=10>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问题。一个很显见的原因是,农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包装等乃是农业经营者自己能够解决也有足够的激励去解决的问题,农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则超越了农业经营者的能力范围。推进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恰恰是政府的职责,是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基点。为此,必须逐步推进农户企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农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