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强位弱势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农业产业的发展关乎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是其他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是由于农业内源性资金在积累上不够,而外源性资金又不容易被获得,各国政府采用金融的方式,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也为更好地配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促进东中西部地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1994年,我国成立了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府调控农业产业的经济工具和载体,其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对盈利性的要求,也不同于单纯财政资金对无偿性的要求,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政府对农业进行扶持的意图。为了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扶农支农的力度,有效发挥农发行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推动农业政策性银行体系的建立、发展和改革,提高其运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行效率分析,有助于引导农发行正确处理执行政策和提高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整体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大程度发挥支农惠农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农发行Y市分行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体系,就农发行Y市分行的微观运行效率和宏观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以期从客观上评价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效率。论文在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行效率研究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的相关概念、农发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并对效率的内涵和农发行的运行效率进行了界定和梳理。通过财务指标来研究农发行Y市分行的微观运行效率,主要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这两个方面来对农发行创造经济效益和防范经营管理风险的能力等微观运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Y市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和农发行年末农业政策性贷款数额这三个指标间的关系,客观地显示Y市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与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反映农发行Y市分行的宏观运行效率。本文主要结论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盈利能力增长缓慢,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其风险管理能力表现较好,信用风险在逐年下降,微观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宏观运行效率方面,政策性信贷投入对于农业产业增长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表现并不显著,农发行的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行效率低下。进一步拓宽农发行业务,兼顾商业性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行效率的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