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60175,31360317); 天士力控股集团委托项目(XDZY-(2017-2018)115,2019620005000036,202062000500072,2021620005000218);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204FKCA123); 甘肃省现代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不同太空搭载方式种子建立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的变异性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太空搭载方式对膜荚黄芪遗传多样性诱导的效应,为中药材航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相比搭载“神州十一号”,膜荚黄芪种子搭载“长征七号”诱变22 h的SP2群体更容易使膜荚黄芪表型形态指标发生变异,并获得更多的变异,但两种搭载诱变方式均容易使膜荚黄芪成药株的株形、叶片和分枝发生变异。2.不同太空搭载方式使植株的变异方向不一致,且多样性程度也不一致。地上部分二级分枝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3 d群体除株高和茎粗外,其余地上部分形态指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22 h群体;地下部分根长和根幅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鲜根重最低,33 d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2 h群体,可见,搭载“长征7号”的22 h群体,植株的株形和根形更具有多样性。3.不同太空搭载方式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的光合生理特性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相比其他类型植株,33 d和22 h群体的A型植株“半紫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和33 d群体的B型植株“紫色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拥有较强的光合效率,33 d群体A型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22 h群体A型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叶片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优化了光合途径,提高了光合效率,22 h群体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值最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4.两群体中SSR位点均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遗传距离分别在0~0.8959和0.0270~0.9435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4000~1.000和0.3846~0.9730之间。33 d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是2号与25号植株、2号和32号植株,每组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均为0.4000,遗传相似系数最大是23号与24号植株,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为1.000。22 h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材料为6号与44号植株,为0.3846,遗传相似系数最大的材料为11号与14号植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9730。5.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揭示出太空搭载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和26.1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和1.22,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和0.427,聚类结果能明显区分出不同类别的植株,且22 h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33 d群体,表型性状间的差异性较大,太空搭载创造了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群体。
其他文献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胡麻油脂中人体必需脂肪酸α-亚麻酸含量高达50%以上。乙酰辅酶A羧化酶是所有生物体中催化从头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是脂肪酸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因此,开展胡麻ACCase基因研究对于明确胡麻油脂合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以陇亚10号、张亚2号和R2-17 3个含油量不同的胡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胡麻ACCase基因在
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
优质牧草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寻找优质高产的牧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作为一种优质饲草,提高饲草产量也是其主要育种目标之一。而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择表型良好的亲本杂交培育获得优良小黑麦品种,工作量较大且选择具有盲目性。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是小黑麦重要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饲用型小黑麦273个
燕麦(Avena sativa L.)是优良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目前存在种质资源相对单一、专用品种类型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等问题。创制不同类型种质、培育不同用途燕麦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爱沃、陇燕4号和贝勒2代3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为化学诱变剂,在4个浓度(0%、0.20%、0.25%、0.30%)、3个处理时间(8 h、11 h、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在人工草地建植和天然草地补播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扁蓿豆种子产量较低。陇中干旱区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经济区,年际降水变化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全年7~9月份降雨最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筛选出陇中干旱地区扁蓿豆种子生产的最佳覆盖方式,以期为陇中干旱区及类似区域扁蓿豆种子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安定区进行了为期3年
风和风沙流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区频繁发生,破坏性极强。强风和风沙流甚至会导致植物幼嫩表皮细胞组织受损,膜透性增大,细胞液外流而死亡,且在风沙活动剧烈地区植物的分布、生长繁衍及物种多样性受到抑制,导致土地荒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干旱荒漠区具有极强适应性、抗盐碱、耐旱、耐高温、生态幅宽、抗风固沙等优点的生态树种。常生长于盐碱地、沙荒地或渠路两旁,
燕麦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草产量高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研究燕麦对盐胁迫的生理及分子响应,将有助于揭示燕麦适应盐胁迫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燕麦的耐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永久195(耐盐材料)和709(盐敏感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3周龄燕麦幼苗在0.9%NaCl下处理0 h(CK)、6 h、24 h和72 h,比较分析了不同胁迫时间内燕麦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具有收益早、用途广、价值高及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树种、抗旱树种及水土保持树种。近年来,由于农林产业集约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花椒单一化种植的现象日趋广泛,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植物抗逆性下降、土壤化感自毒物质大量积累,也使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同时造成花
根系作为植物的重要功能器官,对提高干旱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DRO1(DEEPER ROOTING 1)作为深根抗旱的主效数量性状位点,近年来在拟南芥、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模式植物和作物中已进行了参与调控根系构型的深入研究,但目前关于马铃薯StDRO1基因的功能研究还鲜有报道。为了深入研究StDRO1与根系性状以及抗旱性是否关联,本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本研究以110份同源四倍体马铃薯为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演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来自不同环境选育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试验材料间抗寒性差异;分析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试验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对DNA甲基化差异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进行BLAST序列比对,以期筛选得到形成抗寒性差异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对筛选得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