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正逐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频发的地球灾难引发人们对自身活动的反思。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即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承载着拯救地球生命的历史使命,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忧虑,本次会议自然吸引了中西媒体的追踪报道。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的《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报道,在报道数量与报道时段、新闻来源与报道倾向、议程设置与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叠合与呼应,但报道内容上的背离使得中美两国在环境新闻领域形成新的话语交锋。《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哥本哈根会议报道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美国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不同阶段,相异的意识形态观念,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差异,新闻传播的不同理念。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纽约时报》对环境议题的报道主要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或者弱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而《人民日报》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既直面环境破坏带来的问题也重视人类自身生活的改善。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中可以借鉴美国媒体报道的经验,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传媒体系中,中国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则必须在按照本国利益原则的要求之下,利用科学方法指导环境新闻的写作;同时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策略的优化,力求与现行的国际传播手段接轨,重塑中国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