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穷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受到世界各方面的关注,在贫困理论中,贫困概念已经扩展成为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复杂体系,各国学者都在不遗余力的致力于贫困问题的解决。随着平等理念的引入,传统的以保障社会贫困人口为基本生存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渐转向提升贫困人口个体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上。到目前为止,在解决贫困的实践上,小额信贷受到各方推崇,小额信贷已经在发展中国家成功推广,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证明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方式,并且小额信贷以其独特的制度设计成为各类扶贫贷款形式中,最具有活力的一种。那么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扶贫的道路上,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引入了小额信贷,并且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和金融创新工具,在我国的扶贫领域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我国和国外小额信贷近年的实践证明,小额信贷在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拓宽信用社资金运用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应,而且现实中,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讲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情况。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讲述文章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小额信贷的理论综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从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发展农村经济,历时五十多年,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是进入到二十世纪,脱贫工作进入到了瓶颈期,出现农村贫困人口不降反而增加的现象。与此同时,小额信贷已经在发展中国家成功推广,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中国政府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在农村探索建立“小额贷款组织”,第一次从中央文件中确定发展小额信贷,从此我国开始了二次小额信贷在扶贫方面的探索。小额信贷在扶贫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各方关注研究的话题,各国学者在小额信贷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国外学者,主要分为两大派别,福利主义学派和制度主义学派。福利主义学者认为小额信贷的目的是运用金融服务去消除贫困,因此不应当实行市场化利率,而制度主义学者将首要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并且强调利率的市场化,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中,对小额信贷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杜晓山,他认为小额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标向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第二章是小额信贷的基本理论,主要讲述小额信贷的产生与发展,小额信贷的模式、定义、特征、假设,以及小额信贷产生的理论基础。小额信贷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持续的、小规模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制度化组织化的金融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不需抵押担保,服务于低收入群体,因此它假定穷人能够有效使用贷款并取得经济社会收益,能支付商业的市场利率,并且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缺少资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额信贷最早产生于第三世界国家,而现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发展到现在,小额信贷主要形成了四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 GB )模式,印尼人民银行村信贷部(BRI-Unit)模式,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模式,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村庄银行(FINCA-VB)模式,其中我国主要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 GB )模式。由于小额信贷发展历程较长,因此在它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受到了不同的理论影响,其中著名的有农业补贴理论,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第三章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概况,主要讲述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以及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小额信贷是从1981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在内蒙古8旗(县)开展的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而具有完整意义的小额信贷最早出现在1993年年底,即易县信贷扶贫合作社,在此后10余年中,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试点的初期阶段(1994年初—1996年10月),项目的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初),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各种项目可能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年初—2005年6月),纯粹商业化运作试点阶段(2005年6月至今),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随着时间的推进,小额信贷机构的运作方式,逐渐由福利主义方式向制度主义方式过渡,形成两种方式共同融合的一种模式,也就是由最初政府补贴式的机构或项目,逐渐融入市场化的因素,使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实现自负盈亏,并产生一定的效益,同时实现扶贫的作用。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对国际成功经验的借鉴,我国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机制,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机制,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覆盖范围,提供的资金,具体的推广项目,帮助的农户数目,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第三章的阐述,第四章主要从宏观方面、微观方面讲述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从自然方面、社会方面论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和金融创新,一度在我国的扶贫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认识上的落后,以及农村金融体系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的并不理想,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宏观方面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缺少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比如没有行业评级机构和公布小额信贷机构经营业绩增加透明度的平台,也没有提供小额信贷咨询和培训的专业公司,更没有经过注册的小额信贷行业协会和像孟加拉PKSF用于批发的资金和机构。微观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信贷机构的产权不明确,扶贫资金匮乏,产品设计单一,缺少控制风险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合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决定小额信贷在扶贫方面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五章是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第四章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从宏微观方面分别提出解决的方案。借鉴国际经验以及根据我国国情,认为要成功实现小额信贷对脱贫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切实可行的监管框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小额信贷运载主体,完善资金供给机制,加大资金供给,建立风险分散保障机制,降低小额信贷机构运营风险,建立与小额信贷业务相匹配的支农服务,加强贷款后续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国家、小额信贷机构、以及贷款农民的积极配合。本文共有两个创新之处:(1)选题新颖,本文主要根据社会热点选取研究方向。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上了日程,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国开始面临出口的压力,经济发展方向转向内需,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水平,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什么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小额信贷作为一个成功的扶贫服务工具,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2)切实感受。2007年底,有幸到诸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部实习,在那里感受到了农民贷款发展经济的热情,也感受到由于某些限制,农民贷不到发展经济所需资金时的失望,作为农民的女儿,觉得有义务帮助农民,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因此对我实习期间所见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给予揭露,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望对他们有帮助。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