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适宜性设计研究——以广东湛江文化中心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o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源日渐紧张、提倡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影响下,我国的文化建筑综合体项目实践在近年达到了高潮。文化建筑综合体通过公共空间整合多种不同属性的文化职能建筑,高效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为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大量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建设实践中,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设计师往往很难把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与其所处的城市、所在的基地和其内部各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带来文化建筑综合体“体量过大”、“可达性差”、“无人问津”等消极结果。  因此,本文以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适宜性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借由三个问题,试图探求并寻找有效的使文化建筑综合体内外部相适宜的设计策略。  宏观层面上,研究将从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定位、规模和选址等角度切入,观察其“是否有效地匹配并整合了城市环境”,并解答“文化建筑综合体如何与城市环境相适宜”这一问题。  中观层面上,文化建筑综合体的中观基地环境涉及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公共活动功能、公共交通体系等方面,研究着眼于如何将综合体外部空间与这些要素平衡契合,试图找到使得“文化建筑综合体如何与基地环境相适宜”的设计方法。  微观层面上,文化建筑综合体需要达到内部各要素间的平衡,并在实际运营使用中创造良性循环。因此,研究从内部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使用过程出发,探讨综合体内部功能配置、空间组织和综合利用、使用运营模式以及用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自身空间与使用的适宜性影响。  最后,作者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实践检测,以广东湛江文化中心项目为例,基于项目真实设计思考与成果,检验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适宜性设计是否行之有效。
其他文献
《建筑学报》是唯一一本与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历程同步的建筑杂志,并且,在中国建筑杂志的演变中,因其学术性与官方性的双重特点而具有特殊的分量。本文以《建筑学报》创办到《
随着我国大规模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不断兴建,保障房住区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在相关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及法律法规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
在迅猛推进中国城市化的今天,土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变得十分重要。广场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之一,必须研究节约用地问题,才能真正使城市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本文
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背景下,天津市迎来了难得发展机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刚刚通过国务院的审批,制定了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规划,滨海新
外廊作为一种建筑物边缘界面的空间化产物,是一种充满不定性、极具生命力的建筑空间,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各类建筑及建筑群体中。论文以“南京无线谷科技园”二期项目为例,探讨了
本论文在对利益多元化社会中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群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城市规划制度下具体开发项目开展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影响该项目实施的各类作用
社会保障住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短时间内大量的需求、采用具有公共性质的廉租房为主的方式、“节能省地”的发展主题,是目前
光是界定和表现空间的要素之一,与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建筑光环境直接决定着建筑空间品质的优劣。而博物馆作为一个保存、收藏、展示、研究藏品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
二十世纪起全球化以来,世界各地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建筑也同样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传统地域特色建筑即将面临消失的状况。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