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眩晕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辨证、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眩晕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药诊治眩晕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在中医药诊治眩晕研究进展基础上,运用SPSS19.0对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四科555例眩晕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辨证、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眩晕住院患者男女比为1:1.41,女性所占比相对较大。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较多,所占比重达到95.50%。病程最短的为0.5小时,最长为30年。合并高血压病共281例(50.81%),合并糖尿病共71例(12.79%),合并冠心病共73例(13.15%),合并脑血管病58例(10.45%),合并耳源性疾病6例(1.08%),合并其他疾病共27例(4.86%),无合并疾病共187例(33.69%)。2.中医证型分布:纳入研究的555例眩晕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最多的为风痰上扰证、痰瘀阻窍证,累计百分比达到85.04%。在不同性别中医证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1395),不同性别风痰上扰证证型分布无差异(P=0.3951)。在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P=0.0038)。风痰上扰证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较多,尤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为多见,在本年龄段中所占比例达到77.44%;但肾精不足证、痰瘀阻窍证以老年患者(61-75岁、76-90岁)更常见。3.中医治疗:运用最多的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所占百分比达到78.02%。运用最多的中成药为二十五味珊瑚丸、全天麻胶囊,分别达到84.50%、70.45%。运用最多的中医特色疗法为耳穴压豆疗法、针灸,分别达到91.71%、85.41%。4.西医疾病诊断分布:对应的西医疾病最常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脑动脉硬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累计百分比达到77.12%。5.常见西医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在VBI、脑动脉硬化、BPPV这三种不同疾病中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P=0.0000);这三种疾病均以风痰上扰证为最常见;VBI与脑动脉硬化(P=0.0000)、脑动脉硬化与BPPV(P=0.0043)在风痰上扰证证型的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但VBI与BPPV在风痰上扰证证型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1938)。6.住院天数:眩晕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9.36天,VBI、脑动脉硬化、BPPV住院天数无差异(P=0.4267)。7.转归:眩晕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出院时情况良好,"痊愈"、"好转"患者人数达到551人,累计百分比达99.82%。结论:1.风痰上扰证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眩晕住院患者常见证型。2.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临床治疗眩晕常用方剂。3.眩晕常见对应西医诊断VBI、脑动脉硬化、BPPV的常见中医证型为风痰上扰证。4.眩晕住院患者一般治疗效果较好,预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