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市坪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露头的实测剖面与踏勘为基础,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粒度特征、孢粉分析和有机碳分析等测试及研究手段对马市坪盆地沉积特征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马市坪盆地沉积盖层应包含上侏罗统黄土岭组、南召组和下白垩统马市坪组。黄土岭组为本项研究新发现并命名的地层,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片岩质角砾岩、复成分角砾岩、浊积岩和灰黑色含砾粉砂岩,并发育丰富的滑塌构造,厚361.2m,与上覆上侏罗统南召组整合接触,其中孢粉化石丰富,蕨类见三角刺面孢属、光面三缝孢属、三角粒面孢属、三角锥瘤孢属和刺环孢属,裸子类植物见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划分为晚侏罗世。新的地层划分系统,对于研究马市坪盆地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沉积序列、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马市坪盆地依次经历了近岸水下扇、靠山型扇三角洲、靠扇型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黄土岭组主要为近岸水下扇深湖泥石流沉积,顶部发育了深湖浊流沉积;南召组下部主要发育靠山型扇三角洲的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并发育浊积岩体,中上部以靠山型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马市坪组下段以靠扇型扇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平原为主,该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沉积相分析、物源区分析和构造背景分析,马市坪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受到了南侧控盆断裂影响。石板沟剖面黄土岭组就是一套由下伏系统、润滑层、滑动面、滑动系统和外缘推挤带五部分组成的滑塌堆积体。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马市坪盆地为一个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受南侧瓦穴子-小罗沟断裂严格控制。盆地演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快速下沉阶段(黄土岭组)、缓慢下沉阶段(南召组和马市坪组下段)和基底抬升阶段(马市坪组上段)。盆地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反映了盆地基底向南倾斜,斜坡坡度逐渐变小,水体深度由深变浅,构造活动由强到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