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数控系统可重构控制内核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rongtian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数控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开放式、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其中,开放式是数控系统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根据开放程度的不同,国外将开放式控制系统分为三类:1.人机接口开放;2.控制内核接口开放;3.控制内核层全开放。其中控制内核是指根据控制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完成指定任务的软件单元。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中,将控制内核层全开放定义为可重构,要求满足:(1)具有可配置功能、开放的人机界面的通信接口及协议;(2)控制装置在明确固定的拓扑结构下允许替换、增加NC核心中的特定模块以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3)实现拓扑结构完全可变的“全开放”的控制系统。为实现控制内核可重构,满足人们对开放式控制系统的需求,本论文主要对组件技术和开放式系统结构框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数控系统进行分析,确定数控系统对组件有以下要求:采用数据流进行系统信息传输;需要定时周期执行,完成指定的操作;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需要不同的初始化参数;要有相应的控制算法,完成数控系统的相应功能。根据以上要求,本论文提出了适合数控系统的组件模型。每一个组件模型,都需要一种系统结构框架进行支持与实现。本论文根据OSACA计划中对控制系统结构框架的研究,提出了CML层的设计,其功能主要包括:系统功能函数的封装,组件间通信方法的选择,组件接口的定义,组件的配置等。实现了CML层的功能后,就可以根据数控系统的主要功能,采用组件方法进行实现,从而构造基于组件的开放式控制系统。为对所设计的组件模型和CML层功能进行测试,搭建了基于Mechatrolink现场总线的数控系统实验环境。最后,对控制内核拓扑结构的可重构进行验证,通过对组件间拓扑结构的配置,分别生成基于模拟接口和基于总线环境的数控系统,进行测试与实验。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应用集成和应用互操作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不同应用系统间的异构性,使得企业间及部门间的数据交换、集成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极易导致信息孤岛的
步态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旨在根据人们的走路姿势实现对个人身份的识别或生理、病理及心理特征的检测,成为近年来生物医学信息检测领域备受关注的前
在手机彩信业务普及的今天,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彩信图像进行检索和传送,这些数字图像中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然而,由于这些图像是无序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图像中包含的信息无法
网格计算是21世纪新兴的网络计算方式,生物信息学的主要任务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存储、检索和分析【InfoBio】,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开发了称作WebLab的生物信息
当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手机病毒已经对人们日常使用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日益严重。手机病毒侵犯了手机用户的个人隐私,导致了手机用户的金钱损失,严重损害了手
随着软件在我国航天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对软件的可靠性要求,尤其是在型号软件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软件失效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直接导致更为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