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修辞上的表达方式,而不属于通俗的日常交流用语。此外,隐喻通常仅被视为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认为它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不属于思维和行为范畴。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我们对周围世界认知的工具。认知语言学家们指出,概念隐喻已经完全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体现在人类的语言中,还表现在思想和行动上。我们在日常概念体系的框架内思考、行动,其实质上是隐喻性的。为了将这种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与传统的修辞方式的隐喻区分开来,我们将其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可以保证语篇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它将语篇的各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概念隐喻可以促进语篇作为一个整体被更好的理解。概念隐喻的组篇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语篇的整体框架是遵循我们大脑中潜在的某种固定图式建构的,这种模式产生于我们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自于我们的日常体验中。例如,我们从打开衣柜、拉开抽屉、打开书包等这类经常重复的日常体验中概括出容器图式,这是一种简单抽象的图示,它们隐藏在语篇中,很难被我们发现,但它们的确是实际存在的。这种将对空间的认知投射到其他领域的认知方式我们称之为“空间隐喻”,空间隐喻就是语篇生成的基础,它控制着语篇的发展,同时也为语篇的走向提供基础框架。其次,从语篇内部组织结构来看,概念隐喻映射在语篇的内部组织中也发挥着重要地作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以及源域、目的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赋予其组篇作用。隐喻的概念域之间存在互动性,这就使语篇在组织结构上按照语块间的映射模式展开。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在语篇中形成了“隐喻块”,而隐喻块间映射模式的不同又赋予了语篇组织结构的多样性。最后,从语篇中词汇间的衔接上来看,概念隐喻不仅是源域概念向目的域概念的映射,也是二者之间蕴涵晕圈的相互映射,其蕴涵以词汇的形式在语篇中进行放射,如果说概念域间的映射是一条点对点的直线,那么蕴涵晕圈间的映射就是无数条相互交叉的直线形成的一张大网,均匀的分布在语篇中,使语篇紧密的相互联系着。每一个概念都有潜在的蕴涵晕圈,当某个概念其中一个蕴涵被激活时,其他相关的潜在蕴涵晕圈也会被相应的激活,正是这些蕴涵晕圈确保了语篇的连贯。概念隐喻在语篇中存在两大蕴涵晕圈,一个是源域的蕴涵晕圈,另一个是目的域的蕴涵晕圈,当源域的某些蕴涵被激活时,同时也会激活目的域的潜在蕴涵,进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