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的需要,也能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但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分配”(1)的公共文化服务理想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表现为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既与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职能转型相违背,也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我国乡村“乡土社会”进一步衰落,村落原子化、空心化、过疏化现象愈加严重,社区公共性、公共空间日益瓦解,村民公共精神、公共文化需求日渐弱化,都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本研究以文化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文化权益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对湖南省石门县“一乡一镇”的实地调查,总结当地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优化的空间和优化策略,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存在建设主体单一、村民参与不足以及服务内容同质等问题,文化资本理论所蕴含的市场取向、资本化理念和产业化运营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文化资本视角下,地方政府要重视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资本化促进文化再生产,以此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策略下,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自身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在保证服务公共性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村民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最后要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供给、人才培养、监督、再生产等环节构建多元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