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贝托·波拉尼奥作品《2666》中的存在主义元素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66》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杰出的代表作品。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和《阿琴波尔迪》。小说以寻找神秘德国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为线索,将四位欧洲文学评论家、智利教授阿玛尔菲塔诺、去墨西哥圣特莱莎城采访拳击赛的美国黑人记者法特和圣特莱莎接二连三的妇女被害案件联系在一起,出场人物多达百位,时间跨度超越百年,宏大的叙述从拉美延至欧洲、亚洲,涉及学科几十余种,故事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爱情、亲情、性爱、犯罪、战争、文学研究、悬疑等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长篇小说。  本文共分为四大章节,以存在主义哲学观和文学理论为基础,分析《2666》中的存在主义元素。  在第一章里,本文首先对存在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介绍,并重点选取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进行介绍,为之后在存在主义视角下分析、研究《2666》中的存在主义元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接下来,本文简要梳理了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人物生平、成长经历、出版轨迹,试图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历程中探寻他的存在主义思想渊源。最后谈及《2666》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国际影响,提纲挈领地对全书构架和主要组成做一个介绍。  本文第二章直接切入主题,重点选取《2666》中最具存在主义特点的四段情节,进行深入具体的文本分析,包括“走马观花的文学研讨会”、“‘局外人’色彩的亡母葬礼”、“接二连三的死亡案件”和“意料之外的‘食谱成名法’”四个故事情节,以此探究波拉尼奥对文学圈不良风气的蔑视,对人类荒诞生存的担忧,对不可阻挡的死亡趋势的无奈,以及对世人挣扎生存在荒谬世界的讽刺。  本文第三章是关于《2666》中的存在主义式人物的一章。在近百位出场人物中,着重抓取了四组特色鲜明的人物:自欺逃避的四位评论家、拒绝未来的失意画家、精神错乱的教授夫妇和行踪诡谲的阿琴波尔迪。通过对这四组人物言谈举止、心理活动的分析,观察存在主义者在二十世纪的生存现状和思想内涵。波拉尼奥通过对四组人物的深入描写,揭示了上世纪拉美社会的发展桎梏和人类面临的存在主义危机,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和有心无力的无可奈何,并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向其灵魂发出提问,以期人们在自省与深思中找到走向光明未来的真正出路。  本文第四章从全文角度出发,来看《2666》的存在主义元素分别对拉美社会和全人类的现实意义。对拉美社会而言,黑暗、暴力、腐败、不公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扼杀了普通民众美好和充满意义的生活与生命,波拉尼奥在书中用大量事实佐证了拉美社会的种种顽疾,以期唤醒当局者的反思和民众的反抗意识;对全人类来说,波拉尼奥既感叹于人生虚无,生命脆弱,世界的荒诞性决定了人生的孤独焦虑,又不屑与自欺欺人、自我逃避、委曲求全者为伍,呼唤真正的智者出现带领人类走出迷途,迎接未来。  本文注重从书中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由对作品的精读和细读而来。全文在存在主义视角的指导之下,重点分类讨论了《2666》的存在主义情节和存在主义式人物,并通过其对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贡献来探究波拉尼奥用尽生命最后精力留给世人的思想主张。
其他文献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率先提出了“社会凝聚”的概念。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区和国家才开始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论研究,并逐渐用于公共政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接触国外原版影片和最新网络用语。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已成为人们了解和欣赏国外影视作品的主要工具。然而,当今的影视作品翻译,尤其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