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四组分氧化特征及成焦规律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易于开采的常规原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对稠油和超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的稠油资源大约为常规原油资源的两倍。但是,由于稠油粘度较高且密度相对较大,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性极差,稠油开采仍然是一个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在所有的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中,火烧油层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热采方法。与注蒸汽驱不同,火烧油层可以通过燃烧少量原油就地产生热量,从而大幅降低稠油粘度。因此,深入了解原油氧化过程对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成功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针对火烧油层过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烃类混合物及其连续反应的复杂性,火烧油层过程中的反应驱动机理和化学反应尚不清楚。这些问题导致火烧油层技术在现场应用中难以预测和调控。为了深化对超稠油氧化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本文以塔河超稠油为研究对象,对超稠油、单组分和以沥青质为基础的二元体系进行TG/DSC热分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分析。TG/DSC热分析曲线清楚表明随着温度变化超稠油四组分展现出不同燃烧途径。峰值温度、反应放热量、温度区间以及活化能等一系列参数变化表明,在非等温氧化过程中,超稠油四组分二元混合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沥青质表现出易与饱和分和芳香分低温氧化中间产物发生反应的趋势,而胶质由于其与沥青质相似的结构,并不会改变沥青质的燃烧途径。由于促进了焦炭的生成,饱和分和胶质可以减少沥青质高温氧化阶段的反应活化能。相反的是,芳香分与沥青质混合物低温氧化和高温氧化阶段的活化能有所增加,说明了芳香分对这两个阶段的进行起着抑制作用。我们重点研究了沥青质这一被认为是维持燃烧前沿连续性的关键组分上。针对塔河超稠油沥青质组分低温氧化前后的结构与性质变化,尤其是燃烧和热解动力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静态氧化后沥青质中生成了 10.35%的焦炭。利用扫描电镜对样品微观形态观察表明,氧化产物特别是焦炭的表面由于空气的侵蚀和反应而变得相当粗糙,这一现象有利于后续反应的进行。研究还发现,在静态氧化之后,产物的结构变的进一步压实和缩合。与相关研究相同的是,本次实验同样在TG/DSC曲线上清晰地识别出了不同的区域。热重实验数据和Arrhenius模型计算的活化能揭示了燃烧和热解反应位点的差异。此外,静态氧化生成的焦炭具有最高的反应活性和放热效果。本实验研究结果对评价该稠油油藏的火烧油层方案实施可行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苯是一种化学致癌物,长期慢性苯暴露可以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骨髓缺氧
体系的电子激发态及其激发谱性质在物理和化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从而深入地了解、精确计算体系的电子激发态显得尤为重要。在局域密度近似(LD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基础上,并运用多体摄动理论(MBPT)的GW近似,本文计算了MgS和LiCl块体的准粒子能带。引入电子-空穴相互作用并求解Bethe-Salpeter方程(简称BS方程),本文进一步计算了MgS和LiCl块体的光吸收谱。利用多体摄动理论的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是中国社会革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指引下,知识分子努力从价值重塑、话语转变和身份建构三个层面进行自我改造:通过整风学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市政用水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单纯依赖传统
与传统吸收器相比,超材料吸收器具有吸收率高、结构厚度薄、吸收频带宽、以及吸收频带可调等诸多优点,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本文工作主要围绕吸收-透射
自动问答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系统主要任务是将用户提问与知识库里的问题进行匹配,然后给用户提供精准的反馈。目前售后服务逐渐成为许多企业核心部
由于化学发光检测不需要外加光源,可减少背景干扰,因而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目前,化学发光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研究。然而,化学发光分析相对荧光分析而言
中国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补齐农村发展这块短板的更是提供着强劲的动力。村级负债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
射电数据处理的流程包括各类校准、射频干扰消除、频率参考系转换、Gridding、信号提取等步骤,Gridding是其中计算最为密集的步骤。Gridding负责将校正后的采样数据从不规则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作为极具前景的电力来源,受到的关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可再生能源由于电力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