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治疗包括三个方面;消除炎症,防止感染的复发及牙周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的重建。传统的治疗方法只能达到消除炎症,控制病变的发展,而已破坏的牙周组织难以恢复正常。如何获得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即牙周组织的再生是牙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有研究发现,只有来源于牙周膜的牙周前体细胞才具有形成牙骨质,牙槽骨和牙周膜的能力。要使这些牙周前体细胞占据病损部位并有效的重建牙周组织,必须阻止不能形成牙周组织的细胞占据病损部位,改善病变根面的生物相容性及增强牙周前体细胞的活性。引导性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作为一种牙周再生性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对于有较严重骨缺损的牙周病患牙,单独应用GTR和植骨术都难以取得稳定的疗效。本研究联合植骨术和GTR两种牙周再生性治疗方法,观察手术后一年的牙周骨缺损修复情况,探讨其临床疗效,以期寻找一种有效稳定的治疗方式。方法;选择来本院牙周科门诊就诊的病人中选择41例患者(23男18女)年龄在18-59岁(平均38.5)。患者均不吸烟且无系统性疾病,以单颗牙单侧罹患中度以上严重骨内缺损的牙周炎患牙作为研究对象(X片显示单侧骨内缺损超过根中1/2)。将41名患者的41颗牙随机分组排列,选取31例患牙作为治疗组,牙周基础治疗后,翻瓣后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术。剩余10例采用单纯翻瓣术,不放入Bio-oss和Bio-Gide作为对照。术后每6-12月复查复治,内容包括患牙术前术后根尖片以及牙周各项指标;牙龈退缩,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水平(attachmentlevel,AL)。所有的临床资料均至少一名副主任医师在内的两人共同完成。复查时保证术区牙龈出血指数(blooding index,BI)<2,并根据患者的口腔卫生保持情况,强化OHI和行洁刮治术去除术区的新形成软垢和牙石。记录所有患牙的PD和AL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AS 8.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41例牙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PD、AL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前后及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取P<0.05水准。结果;Bio-Gide与Bio-Oss联合应用治疗罹患中度以上严重骨内缺损的牙周炎患牙,术后1年可以获得约3.71±0.52mm的新附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且术后治疗组较行单纯翻瓣术的对照组可以获得更少牙龈退缩。治疗组31例患牙术后12月的PD及AL较术后6个月均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1年X片显示原缺损区密度升高,植入区与周围组织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结论;应用引导性组织再生(GTR)原理、联合应用Bio-Gide及Bio-oss治疗牙周组织缺损(骨内缺损)是一种有效稳定的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