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流标签在组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gx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展开对下一代网络(NGN)的研究与建设,人们开始迈向了第三代网络(3G)时代,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建设是新一代网络使用的开端。3G网络中流媒体的大量使用和移动的支持是其重要的特点。IPv6提供了巨大的地址空间、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移动性并提供了流的QoS特性使用机制,IPv6协议已被确定运用为新一代网络的分组传输协议。同时在组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基于组播的应用和服务开始在网络快速兴起并逐步走向了商业化。组播通信是一对多、多对多的通信模式,可以用组播地址来标识一组网络上的通信主机。相对于单播技术来说,组播技术可以明显地达到了带宽的节省,并可以大大减轻网络服务器的处理负载,因此组播技术十分适合使用那些对于带宽要求比较高的实时网络流媒体的传输。因此本文将围绕IPv6组播流媒体的应用,提出了一个面向组播业务的管理通信模型。本文主要考虑的组播对于实时流媒体传输,实时流媒体的传输需要严格的服务质量保障,IPv6协议提供了流标签字段,通过流标签可以用来标识网络上的传输的流,而标签同样可以携带多种流的特性。对于标签的使用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讨论的阶段。本文给出了流标签的使用特性要求,分析了各种对标签格式使用的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劣性,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标签使用的安全性。基于对标签使用的分析,本文给出了一个面向组播业务的标签管理控制模型,其中包括了标签的用户身份验证,流的特性提取,标签的集中管理和标签生命期的管理。面向组播用户的性能监测是组播业务展开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组播业务综合管理的关键部分。无论在IPv4还是IPv6的网络中,都没有成熟的系统实现组播用户的性能实时监测。本文分析了组播多点性能监测的重要性能和困之处,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流媒体实时传输协议RTP的功能机制。之后本文给出了一个利用基于RTP协议进行组播流媒体传输的用户性能监测的策略,其中包括了利用RTP进行的性能计算的方法、基于代理的采集的策略、RTP SSRC值的注册并通过SSRC值进行采集报文的分类和源活跃性监控、利用SDES分组进行代理信息通知和代理的自动发现机制、缓存的多级管理以及用户活跃性的监控等。在进行了组播用户性能的采集之后有待我们去做的就是对组播性能的一个整体评价。不同于单播,组播涉及到了多个用户的通信,如何利用端到端的性能来映射整个组播的性能一直是个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借助了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建立了针对组播多用户的整体性能评价体系。对此本文首先利用了层次分析法对组播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的计算,其次本文利用三角模糊集建立了组播单因素评价的线性模糊函数以此建立了整个组播通信的评价矩阵,最终利用了模糊评价思想实现了组播性能的综合直观的评价,同时给出了一个基于综合评价体系的业务管理策略调整模型。结合以上提到的几个部分,本文提出了组播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各部份的功能模块设计和实现的流程。同时本文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各种分析。最后本文总结了全文的工作重点,并给出了本文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用户和流量的爆炸性增长,网络资源不足及网络拥塞问题日益严重,而各种新的多媒体业务的出现又对网络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流量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
目前,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发现大量数据中潜在信息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己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历史数据,迫切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分析决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办公等移动计算环境下的应用需求日益强烈,同时,应用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和复杂度也不断增加,这使得许多应用需要嵌入式的移动数
网格计算是一种新的高性能分布式计算方法。随着web技术的发展与影响,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被提出,从此网格计算以网格服务的形式呈现出来。随后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OGS
本文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该领域中的声音定位效果问题,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首先,介绍虚拟声音技术理论和发展概况,分析相关领域的
随着电子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作为冗余数据消除的重要手段,数据去重和差量压缩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据去重可以消除重复的数据块,而差量压缩可以消除不重复但相似的数据块间
 本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分析和比较了J2EE与CORBA,COM/DCOM当前流行的组件技术和平台,最后得出J2EE的优势所在。探讨了J2EE为开发基于Web的多层分布式应用提供的支持,设计了基
开发和研究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课题。现有的远程教学系统大多仅仅是将面对面的教学网络化,未能充分体现远程教学的个性化和协作化,难以达到
随着XX单位网络(以下称专用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指挥、办公和业务保障系统陆续上网运行。为了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虽然已经使用了一定的防护手段,但是,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用网络进行交流,网络在把信息传到用户方面已经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Web己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知识来源,它经过十年左右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