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助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谱面材料和美学、哲学等文献资料,力求透过对作品本体的考察,以期运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探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英雄性”情感特征。 全文由四部分组成:一、“奏鸣曲的形成与发展”简要追溯奏鸣曲的源起并探讨贝多芬创作的承继性;二、“贝多芬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关系”旨在阐析“英雄性”情感内容的表现及二者表现手法上的共性;三、“贝多芬奏鸣曲‘英雄性’的情感表现”力图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待“英雄性”情感表现的时代折射;四、“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是全文的重点,分别就运用不协和音来表现个性化的“英雄性”情感、运用抒情性情感反衬英雄性情感、运用套曲结构形成“英雄性”情感特征的连贯发展及结构规模的创新突出“英雄性”情感特征四个方面探讨贝多芬奏鸣曲的“英雄性”情感特征。 笔者认为32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一生情感历程的高度浓缩,并将全套作品视作一个有承继关系的运动过程和完整有序的情感系统:从晨曦初露的“黎明”到恬静和缓的“月光”,气势磅礴的“暴风雨”过后的“悲怆”与“热情”无一不是贝多芬“放纵与内敛、叛逆与回归”的内心交响,以及“英雄”俯视苍生的傲然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