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考古学研究重心的转移,聚落考古的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同并迅速发展起来,区域聚落形态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并结合GIS、考古发掘、勘探等多种技术手段来揭示特定区域的聚落形态演变,探析区域内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已被证实是聚落考古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薛河流域是山东地区古遗址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考古学文化谱系基本建立,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材料也较为丰富,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化类型的划分、文化面貌的辨识和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探讨,而对流域内宏观及微观的聚落形态特征及其社会组织结构等问题尚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从聚落空间形态分析的角度对薛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进行探讨和梳理,力求揭示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聚落群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的视野,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内北辛至龙山文化时期宏观聚落演变的总体特征。根据本文的写作目标,文章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回顾了该区的考古及研究工作,随后对薛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项目的经过、方法和主要收获进行了归纳和叙述,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由来、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自然环境背景的重建。首先总结了区域内的现代自然环境特点,以求为大汶口文化阶段的讨论提供基本的参照;其次借助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环境考古学的方法尝试复原了本区在这一时间阶段的生态状况,为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与其对应的自然背景。第三部分:薛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时期宏观聚落形态的特征及演变。这是本文的主体,此部分又分为两章。正文的第二章根据已发掘材料,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对本区内典型遗址和代表性器物的分析,对本区域内的大汶口文化进行了分期和相对年代等问题的讨论;第三章运用GIS技术对采集区进行了聚落的划定和面积的测算,在此基础上对聚落的性质及其形态的总体特征作了归纳和总结,进而根据各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划分了聚落等级和聚落群,并对每一级别的遗址和不同的聚落群分别展开了论述。第四部分:北辛至龙山文化时期宏观聚落形态的演变。本章将研究的视角上溯至北辛下及至龙山文化时期,力图在更宏观的视野下对薛河流域古文化的发展脉络做宏观层面的梳理。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