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海省畜牧业的重点区,全州农牧区总人口为21.49万人,占全州人口的75.8%。牧民的居住质量关系着海北州以及青海牧区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海北地区定居建筑现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由于海北地区地处高原,气候严寒,采暖期漫长,当地定居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采暖期内建筑室内温度过低,牧民对于定居建筑中室内热环境舒适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其他要素;海北地区定居建筑受到现有的能源和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建筑中无法采用空调等高能耗采暖系统进行采暖。在国家大力实行牧民定居工程的大背景下,定居工程中的建筑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示范作用,但现有定居工程项目中建筑存在着诸如选址不当、房屋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建筑施工质量差、室内温度低以及建筑形态失去了原有地域文化传承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和牧民需求;综合上述两方面的问题,牧民定居建筑设计需要全面结合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建筑构造以及能源利用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本文以海北藏族自治州牧民定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北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环境的系统分析,以及对定居建筑现状调研,掌握定居建筑发展的地域背景,总结了牧民定居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海北地区定居建筑的演变历程、建筑空间、形态、技术的演变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牧民定居建筑的演变规律,为牧民定居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青海海北牧民定居建筑的现状分析和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分析,揭示了当前该地区牧民定居建筑面临的三大问题:1.建筑空间及使用方面存在室外环境差,功能布局不合理和建造质量较差等问题;2.室内物理环境方面存在室内温度过低,采光通风不足,空气质量差等不舒适问题;3.能源使用方面存在传统采暖方式效率低下,而太阳能利用方法单一甚至错误等问题。问题的提出为牧民定居建筑设计提供现实依据。结合海北牧民定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和现存问题,提出适宜于海北地区的牧民定居建筑地域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并引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工程实例队该建筑设计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探讨。通过本文研究,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经过对示范工程进行的客观测试和主观满意度评价,证明设计方法有效,且为广大定居牧民所接受;研究结果为牧区牧民自建定居建筑和对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高原牧区牧民定居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了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