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的热门问题,并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处我国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核心地带的安宁河流域的实际情况,依据已有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理论及成果,建立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数学模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实现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研究,并讨论其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该体系在充分考虑安宁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前提下,釆取成因-结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选取包括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温、降水、GDP和人口密度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各项指标权重赋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分析,确定各个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导影响因子。(2)从最终获得的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分指数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集中分布在微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六十,由此可以判断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水平。对各项评价因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3)综合1993-2013这2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ArcGIS与投影寻踪模型的结合实现了对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动态分析。发现2013年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对1993年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仍有部分地区有环境恶化的趋势。通过对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以及对其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可以全面的了解安宁河流域的环境状况,针对性的提出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