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TCP/IP网络体系存在路由可扩展性差、移动性差、安全性不佳等问题,新型互联网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引入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的概念,实现身份与位置双重属性分离。在这种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如何实现标识与物理链路地址转换是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新型互联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单播标识通信机制及连通性通信机制,并分析了现有地址转换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地址转换通信机制。本论文设计了地址转换协议的数据包格式、四种选项及地址转换缓存表格式,并且详细叙述了两种不同场景下的通信机制,满足实体间互联通信。并针对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对数据源进行核实验证的机制,确保数据包来源可信,从而防御地址转换过程可能遇到的攻击。基于设计的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论文提出了模块化的实现方案。分别从基础协议栈实现、地址转换机制实现、安全通信机制实现三个方面对设计的内容进行内核编码实现。基础协议栈为本协议内容所封装在的上层数据包在内核代码当中的实现;地址转换机制的实现从协议的初始化,进入处理流程,符合协议定义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代码实现;安全通信机制分别从CGID合成模块,RSA数字签名模块,验证模块三个方面进行实现。最后,论文对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进行互联互通测试和安全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实现满足地址转换协议的设计,并能保证安全通信。
其他文献
期刊
水声通信是实现水下通信的主要手段,随着水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下形成立体的通信网络必将成为这一学科发展的方向。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水下搭建通信网络需要巨大
论文主要研究QC-LDPC码和PCGC码的编译码算法的FPGA实现,针对算法中的每一个计算步骤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法,包括校验矩阵的构造、校验矩阵的存储、码长和码率的灵活性选择方式等
现代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使雷达的功能急速提升,也使以前的很多设想甚至梦想成为现实,而最终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使雷达的功能不断扩增,最终结果导致一个雷达系统特别是大型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