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对抗性和观赏性程度地不断提高,现代足球运动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开展最为广泛、最受关注的集体竞技运动项目之一,与此同时,恶性攻击、足球暴力等事件也频繁出现在足球赛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运动攻击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与一般攻击行为的关系问题,因而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作者认为,运动攻击行为与一般攻击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运用一般攻击行为理论研究,并结合运动攻击行为的自身特点,才能明确界定运动攻击行为,为进一步探讨运动攻击行为的产生根源和机制奠定基础。人们对攻击的研究源远流长,从20世纪初Freud以本能冲动解释攻击行为开始,学者们经过不断的探索,相继得出了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社会认知学派的理论,这些理论和研究对于解释和解决人类的攻击问题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始终很难形成更深层次的突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广泛应用于人类攻击行为的研究,才形成了攻击理论和研究的新突破,也使其更加接近了人类心灵的深处。本研究主要是依据前人特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探讨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差异在固有攻击倾向向临场攻击行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当前足球场上频繁出现的恶性攻击现象,提出进行本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学者们关于攻击和攻击性、运动攻击行为以及个性与攻击等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进行本研究的可行性。
第三、四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通过对高校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男足运动员与女足运动员、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与普通体育院系足球专选的学生等不同组别进行16PF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高校足球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的时间、经历还不是太长,足球运动项目对其个性的影响作用还不是太明显,但还是塑造了他们有别于普通大学生的个性品质。男足运动员情绪的成熟稳定(C项得分高)、对人对事轻松兴奋(F项得分高)以及处理问题独立、客观和理智的态度(I项得分较低)。女足运动员则具有做事认真负责、细心周到、善始善终(G项得分高)以及更加接近男性化的低敏感性(I项得分低)等个性特征;受生理机制和社会角色定型等因素的影响,女足运动员在C、E、F、N、Q<,1>项目上与男足运动员相比呈现低分特征,在M项上呈现高分特征;受训练水平和运动经历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品质与一般运动员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C、G、Q<,2>项目上,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得分高于普通体育院系足球专选班的学生,而O项得分则相对较低。第四部分,主要是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高校足球运动员赛场攻击行为内隐认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的结果之间的确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偏好测验探测到的是人类的内隐记忆系统,其结果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内隐态度;第二,外显认知态度不影响内隐认知,性别和水平不同的足球运动员之间对攻击的外显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但内隐认知方面几乎不存在差别。第五部分,作者通过综合研究以上实验部分的结果,讨论了个性特征差异对足球运动员临场攻击行为的影响作用和机制,并归纳出了几条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和建议,以此来规范足球赛场秩序,鼓励积极拼搏的竞争行为,制止和打击有违体育运动精神的恶意攻击行为。
主要结论如下:1)鉴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特殊性,运动攻击行为应区分为队员为取得比赛胜利而不断进取的、积极地竞争性行为和有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恶意攻击行为。2)足球运动员的临场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和水平上的明显差异性。总体来看,男运动员的临场攻击行为比女运动员更为多见,高水平运动员的临场攻击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不断进取的竞争性行为和有预谋的、策略性的工具性攻击行为,一般运动员的临场攻击行为更多的表现为冲动的、敌对的恶意攻击行为。3)足球运动员的内隐攻击倾向没有性别和水平间的显著性差异,男队员和女队员,高水平队员和一般队员,都具有强烈的偏好攻击者的内隐攻击倾向。4)赛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情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境因素是临场攻击行为产生的外在条件,个性特征差异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固有的内隐攻击倾向则是临场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
建议如下:1)结合体育运动精神和体育道德规范,针对足球赛场运动攻击行为产生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大力提倡和鼓励积极进取、争取胜利的竞争性精神和行为,坚决打击和制止蓄意伤害他人的恶意攻击行为的产生。2)对足球运动员的选拔,不但要注重其身体、技术和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前景,也要综合考虑其个性特征是否适合足球运动以及是否有利于足球运动的良性发展。3)针对个性特征可塑性的特点和环境对它的重大影响作用,无论家长还是教练,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更加适合足球运动特点的个性特征。4)在日常生活、训练和比赛中,都应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环境,鼓励运动员奋勇拼搏、争取胜利地竞争性行为,扫除引发恶意攻击行为产生的一切外部诱因。本研究的主要特色有:一,运用一般攻击行为理论原理,结合运动攻击行为的自身特点,给出了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理论的全新阐释;二,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研究,是对运动攻击行为研究的深化;三,关于个性特征与运动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是对传统特质理论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