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身份背后的利益诉求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ha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之初,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成份识别工作,自此,大陆的每一位居民都有了一个民族身份。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民众要求恢复与更改自己的民族成份,其中以满族和土家族为最多。后经政策允许,大量带有满族血统、原报为汉族的人把自己的民族成份改为了满族,这使得满族的人口在198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本文以河北省平泉县郭杖子满族乡为调查点,对该地民族成份的更改情况、更改者的动机及深层次原因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人的实地调查说明,1980年代在调查地确实存在过较大规模的民族成份更改情况,而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当地政府及居民的某些诉求:一方面,当地政府鼓励当地部分居民恢复与更改自己的民族成份,以达到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最低人口的要求,其目的是能够享受国家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一部分民众确实对满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希望恢复自己原来隐瞒的满族身份;此外,还有一些民众则是因为认识到,更改为满族后可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高考加分、多生育子女等,所以才更改了民族成份。第二章从总体上掌握当地一些基本情况,如当地居民的来源,当地居民恢复与更改民族成份的规模等。第三章对当地民族变更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政策上的考察,族际通婚家庭的子女的族属选择问题,变更民族成份的个人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以及后来民族成份变更的严格化。民族成份的恢复与更改的后果则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人口得到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本段还对民族成份的恢复与更改的“地方因素”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补充和说明。第四章主要从地方和个人两个角度考察了成立民族自治地方能够带来的益处:对地方而言,能够获得国家给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扶持,对个人而言,也能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可以说,正是基于利益上的考虑,地方政府和民众共同推动了民族成份恢复与更改的进行。目前,虽然大规模的民族成份的恢复与更改已成为一种过去式,但一些民众利用“民族身份”追求自身利益的现象却并没有消失,因此,国家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如何能够正确处理“民族身份”这一问题,仍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其他文献
真菌β-1,3-葡聚糖合酶(β-1,3-glucan synthase,GS)是由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组成的酶复合体。在酿酒酵母中GS的催化亚基是由2个序列高度相似的基因FKS1和FKS2编码的,在其他酵母中也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罕见病,以肺泡内充满大量过碘酸一雪夫染色(periodicacid—schiffstain,PAS)阳性的磷脂蛋白样物质,而肺组织结构完整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