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浪漫喜剧《威尼斯商人》主题博大广泛,情节曲折感人,语言优美流畅,人物生动典型,几百年来评论家们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读。本文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追溯历史上犹太民族的经历,分析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人冲突的终极原因,揭示《威尼斯商人》中所体现出来的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特别是发生在主人公夏洛克身上的种族歧视和迫害,并对这种现象予以深入的分析,使人们看到种族歧视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精神创伤。全文共分五部分。导言部分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第一章论述信仰与生存法则结下的宿怨。本章首先分析犹太人为什么会成为人人痛恨的放债人(剧中夏洛克的职业)。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犹太人并非因放债才遭受人们的憎恨,而是因为遭受憎恨才走上放债之路。”由于反犹主义的存在,犹太人流落各地,经济活动范围极其狭小,而法令又规定基督徒不得从事有息贷款活动。于是在众多领域受到排挤的犹太人开始转向有利可图的放债业。犹太人为什么会成为所谓的拜金主义者,守财奴,吝啬鬼呢?(剧中夏洛克是典型代表)。对于以“客民”身份,长期散居在非犹太社会的犹太人来说,生活的权利就是用金钱买来的。犹太人交人丁税而获得居住的权利,交保护税而免遭迫害甚至免于一死,结婚纳税、生孩子纳税、举行葬礼纳税。没有钱,犹太人就不可避免地要注定灭绝。生存需要钱的法则,迫<WP=38>使犹太人想方设法获得金钱,并对金钱产生强烈好感。基督教信仰和犹太教信仰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自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基督教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基督教便开始诋毁犹太教,攻击不愿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驱逐、迫害、屠杀犹太人的事件,但犹太人仍然“硬着脖项”固守自己的信仰,这种执拗顽固更引起基督教徒的愤怒与仇恨。在莎翁时代人的眼中,安东尼奥强迫夏洛克皈依基督教是一种仁慈行为。从中世纪开始的反犹思潮一直延续到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他的种族宗教歧视倾向在《威尼斯商人》中有所体现。如夏洛克的仆人曾愤然说:“那犹太人就是魔鬼的化身……我要是再服侍那个犹太人,那就算我也是个犹太人。”又如作为理想犹太人形象的杰西卡乐意改信基督教,“我可以靠我的丈夫得救——他已经把我变成了一个基督徒啦。”当然,承认莎士比亚带有种族宗教歧视倾向并不意味着否定莎士比亚的伟大地位。因为他至少“还是记录下犹太人悲剧中极痛苦的几页”。第二章论述合理贬抑下犹太人的悲剧。放债是犹太人在逆境中辟出的一条生路。这种老式的剥削方式为当时的社会所不耻。但本质上它与安东尼奥所代表的商业资本家所从事的远航外贸并无太大区别(这种海上贸易实质上具有殖民掠夺性)。然而安东尼奥却不择手段地破坏夏洛克的谋生之路。究其原因,用夏洛克的话说“只因为我是犹太人。”他的民族身份比他的职业身份更决定了他的地位和处境。当时威尼斯的法律禁止“异邦人”购置不动产,迫使犹太人只能从事现金交易,整个社会又歧视并嫉妒犹太人的招财进<WP=39>宝,终于,夏洛克的财产被鲍西娅所援引的威尼斯法律而夺走:“凡是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生命悉听公爵处理,他人不得过问。” 结果违约的基督徒得到好处,遵诺守约的夏洛克受到惩罚。身为基督徒的安东尼奥根本不把夏洛克当人看,当众辱骂他,把唾沫吐到他的长袍上,像踢门前的野狗一样踢他,即使在他有求于夏洛克的时候,依然是盛气凌人。更有甚者,基督徒们合谋拐走了夏洛克的爱女,偷走了他的钱财。这最后一角生存的空间也被基督徒们破坏掉了。第三章揭示宿怨与贬抑背后的主题—种族歧视与宗教迫害。分析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他贪婪、吝啬、残忍,令人憎恶;他受尽凌辱,让人同情;他不畏强权,使人钦佩。夏洛克对于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的愤怒与抗争。夏洛克在法庭上义正词严,痛斥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欺辱,主张民族上和宗教上的平等,可以说,他要报的是整个犹太民族的民族恨与宗教仇,他所受到的欺辱纯属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论述,全文的主题已经不言而喻,犹太人夏洛克所遭受的种种欺辱纯属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威尼斯商人》蕴含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