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笔译实践报告以《自发性高血压肥胖大鼠(SHROB)肝脂肪变性中的性别特异性差异》和《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的固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1a(SREBP-1a)调节其转录活性》这两篇生物医学论文为源文本。报告的主要目的为提高人们对代谢综合症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促进学术交流、先进医学成果的传播,推动医疗水平的进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大于形式,翻译时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生物医学文献主要呈现原作的研究过程及结论,注重客观事实,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特点。因此,源文本的翻译以准确、流畅、自然为标准,辅之以转换、拆译、合译、省译、重组等翻译技巧的运用,从而使目标语与源语达到词汇、句法、语篇、文体四个层面的对等。此笔译实践报告首先从介绍翻译任务的背景及意义入手,其次,从词汇、句法、语篇、文体四个层面对源文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接下来详细地描述了此次任务的翻译过程,译前准备包括收集背景信息,准备翻译工具、资源,翻译理论概述,制定翻译计划及术语表;译中包括质量控制和翻译过程描述,质量控制主要分析了如何保证术语的准确性和译文质量;译后包括自我评价、医学专家及委托方评审。然后根据源文本特点,选取术语、缩略语、医学两栖词汇,被动句及长难句的翻译等典型译例,结合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生物医学文献的翻译应以准确地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针对四个不同层面的对等应使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策略,以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读者反应”。且对此次生物医学文献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翻译经验做了总结,在译者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应与医学专业人士进行合作,与原作者及时进行沟通,译前一定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译后也须多次进行审校,以免出现误译。之后,总结了作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和不足,以期未来能够加强翻译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翻译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