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署名评论文章,它取自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是人民日报社推出的重点政论文章,以宏大篇幅、重大的政治性选题和新颖的政论写作风格著称。本文以“任仲平”1993——2012年19年时间里的78篇文章为对象,以政治传播为视角,综合运用文本分析与比较分析,对其政治传播背景、功能和特点进行研究。党报在我国的媒介环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除了具有大众媒介的属性之外,也是重要的执政资源。“任仲平”以《人民日报》为载体,紧扣时下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议题发表评论,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建构受众认知、增强政治教育和强化政治认同等功能。在议题选择和写作特点上也与人民日报社的其他评论有所不同。与“今日谈”“人民时评”等评论栏目相比,“任仲平”多数议题都是经过充分调研完成了,这一方面弱化了时效性,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文章的理论性和权威性。与其他署名文章相比,“任仲平”议题选择范围更加广泛,政治、经济、文化、重大事件等都有所涉及。与《人民日报》的传统社论文章相比,“任仲平”的评论写作独具特色,在篇章结构上,由“三段式”发展成为“散文体”,写作上更加灵活,在语言风格上善用口语和俗语,拉近了读者心理距离,在语句组织上,将短语与多段配合使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当然“任仲平”在政治传播功能上也有局限,因为是以传统党报作为载体,在传播方式上侧重于单向传播,与受众互动缺失,另外文章在表达的泛政治化现象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任仲平”文章政治传播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