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以9930为试材,利用不同浓度EMS进行诱导,旨在创造黄瓜新种质资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13到2015年。试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6个不同浓度的EMS(0、0.5、1.0、1.5、2、3%,V/V)处理黄瓜种子,分析采用0.1 M Na2S2O3和水分别作为终止反应液的诱变效果;第二部分研究不同浓度的EMS(0、0.5、1.0、1.5)处理不同时间(8、16、24 h)后的诱变效果;第三部分研究不同浓度的EMS(0、0.5、1.0、1.5)在不同温度(20和28?C)下的诱变效果。在以上三个试验中,随着EMS浓度的提高,供试黄瓜的种子活力、萌发指数和萌发率降低。以水为对照的处理的种子活力和萌发率分别为80%和34.07%,然而加入0.1 M Na2S2O3终止反应液的处理能够提高供试材料的种子活力(84.44%)和萌发率(37.5%),但是种子的萌发指数在水处理中较高。不同温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20?C下进行EMS处理,能够降低种子萌发指数(4.13)和萌发率(56.25%),而28?C下进行处理,种子萌发指数(7.68)和萌发率(91.31%)较高。不同时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EMS处理16和24 h,种子活力和萌发指数结果相似,然而种子的萌发指数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EMS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不同处理间黄瓜秧苗的株高、真叶鲜重、苗重和植株成活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1.5%EMS处理24 h,黄瓜矮化变异比率较高。通过种子萌发和形态学统计数据表明:1.5%EMS在20?C下处理24 h后用0.1 M Na2S2O3终止反应,能够提高诱变效率。但是EMS诱变处理易影响种子的萌发,能够降低种子活力及萌发速率。诱变后黄瓜的种子活力、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减低。我们获得了在株高、叶绿素含量、叶和花等表型变异的突变体。以不同浓度的EMS(0、1.0、1.5、2%)对黄瓜品种9930进行诱变处理后,统计M1代突变体种子活力、致死率和存活率。对M2代材料种子的活力、存活率、不育性、杂交不结实材料进行了统计。在诱变M1和M2代,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M1代种子萌发率降低,M1代植株死亡率增加而存活率降低,然而在M2代材料中,2%EMS处理材料种子萌发率高于对照。试验中,通过对诱变M1代材料的叶绿素含量、叶形变化、花、果色和茎的负向地性进行观察。在M2代不育率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个M2代中,12个株系共32个材料被鉴定为突变体。这些变异中,有5个株系共12个植株来自于1%EMS处理,剩余的7个株系20个植株来自于1.5%EMS处理。通过单株叶数、单株节数、单株节间长(1到10节)、单株雌花数量、第一雌花节位、果重、果长、果实直径和大的差异来记录诱变材料和野生型材料间的表型变异。与野生型相比,15B9,111A2,122B3,15B3,和141B突变体株系的植株1叶片数(48),节间长度(12.5cm),节位数(30)和雌花数(23)增加,第一雌花节位(第3节位)变低。在121B突变体株系中获得最大单果重(471.68g)和最长果长(38cm),在15B9突变体株系中获得较长果实直径(4.88cm)。对于突变体果实进行观察发现:12棵突变体植株的瓜蒂,中部和上部形状一致,10棵突变体植株的瓜蒂和中部形状一致而上部较细,5棵突变体植株瓜蒂膨胀而中部和上部形状一致,1棵突变体植株中部膨胀,而瓜蒂和顶部较细。122B株系中有5棵突变体株系产生黑色/棕色刺。长有黑色刺的突变体植株和长有白刺的野生型植株的比例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