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祀来看殷商时代的数字观念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商王朝的思想以“神祇”为主,“神祇”可分三大类:即自然神、宗主神以及至上神。殷人相信“神”统治这个世界,在世界上只有殷商王朝的“王”一人才能听神灵的吩咐。在王亲自举行的仪式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些仪式承担着重要作用,通过与神灵的思想沟通,能够向周围诸国显示王自身的权威,同时也能够保持殷商王朝国内的社会稳定。在记录祭祀内容的卜辞中,我们可知殷商王朝的各种数字观念以及与数字相关的思想等。当时的殷人在举行祭祀时,把各种动物、羌人、奴隶等作为祭品向神灵供奉,其中,动物的种类颇多,由卜辞可知当时“六畜”皆已齐备。除此之外,被作为“牺牲”的羌人也较多。商王或贵族族长在甲骨上刻辞时,也往往记录祭品的数量。通过把握祭品数量的一定规律性以及其与数字本意的关系,可以窥见殷商王朝对祭祀仪式的重视性和殷商王朝深刻而久远的数字观念。殷商王朝的祭祀中使用频度较高的数字为“一”、“二”、“三”、“五”和“十”。这五个数字使用频率高的原因与数字本义以及殷商王朝如何看待数字、对数字赋予何种意义有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卜辞、甲骨上的刻辞并不是为了把当时的历史记录下来,或者把当时的思想、文化传授给下一代人,而是为了听取神灵吩咐而作成的卜辞,因此,由卜辞上记录的内容无法知道殷商王朝所有的东西。因为缺文严重,无法解读或无法判定甲骨文内容的卜辞也很多,所以,本论同时也通过参考文献古籍《尚书》中的数字用法的进行分析,由文献记载可知,《尚书》中经常使用的数字为“三”、“四”、“五”、“八”,含有具体意义的数字中最大的数字为“九”。再探寻隐藏在断离了与神之关系的场合下,其数字观念是否有变化。
其他文献
利用电磁场仿真方法对植入轮胎前后的RFID标签天线相关性能进行仿真。结果表明,RFID标签天线的增益会随着轮胎材料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增大,同时,RFID标签天线的回波损耗会随着轮胎材料介电常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RFID标签与胎侧钢丝帘线平行放置时,天线的射频信号几乎全被钢丝帘线反射,而RFID标签与钢丝帘线垂直放置时会取得较好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