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商王朝的思想以“神祇”为主,“神祇”可分三大类:即自然神、宗主神以及至上神。殷人相信“神”统治这个世界,在世界上只有殷商王朝的“王”一人才能听神灵的吩咐。在王亲自举行的仪式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些仪式承担着重要作用,通过与神灵的思想沟通,能够向周围诸国显示王自身的权威,同时也能够保持殷商王朝国内的社会稳定。在记录祭祀内容的卜辞中,我们可知殷商王朝的各种数字观念以及与数字相关的思想等。当时的殷人在举行祭祀时,把各种动物、羌人、奴隶等作为祭品向神灵供奉,其中,动物的种类颇多,由卜辞可知当时“六畜”皆已齐备。除此之外,被作为“牺牲”的羌人也较多。商王或贵族族长在甲骨上刻辞时,也往往记录祭品的数量。通过把握祭品数量的一定规律性以及其与数字本意的关系,可以窥见殷商王朝对祭祀仪式的重视性和殷商王朝深刻而久远的数字观念。殷商王朝的祭祀中使用频度较高的数字为“一”、“二”、“三”、“五”和“十”。这五个数字使用频率高的原因与数字本义以及殷商王朝如何看待数字、对数字赋予何种意义有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卜辞、甲骨上的刻辞并不是为了把当时的历史记录下来,或者把当时的思想、文化传授给下一代人,而是为了听取神灵吩咐而作成的卜辞,因此,由卜辞上记录的内容无法知道殷商王朝所有的东西。因为缺文严重,无法解读或无法判定甲骨文内容的卜辞也很多,所以,本论同时也通过参考文献古籍《尚书》中的数字用法的进行分析,由文献记载可知,《尚书》中经常使用的数字为“三”、“四”、“五”、“八”,含有具体意义的数字中最大的数字为“九”。再探寻隐藏在断离了与神之关系的场合下,其数字观念是否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