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中重要的交易制度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在缺乏卖空机制的“单边市”状态下。我国融资融券试点交易自201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进入可以卖空交易的时代。引入卖空交易机制对我国证券市场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成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对此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基于对Miller(1977)股价高估理论及对其关于投资者异质信念逻辑起点的重新解读,以我国沪市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为样本,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实施与退出融资融券交易前后标的样本的股价信息含量和股票超额收益率的变化情况,来考察卖空与非卖空约束对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解除卖空约束使股价中的信息含量显著增加,重新施加卖空约束使股价中的信息含量显著减少;无卖空约束下的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大于卖空约束下的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与预期相反,解除卖空约束后股票超额收益率出现上升;无论有无卖空约束,股票超额收益率与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正相关,但无卖空约束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股票超额收益率的边际影响是正向的,卖空约束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股票超额收益率的边际影响是负向的。本文据此为如何完善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出培养投资者卖空交易的理性思维、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和转融通规模、合理调整保证金比例以降低融资融券交易成本与完善“两融”业务立法并推动“两融”业务健康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