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的设计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桩作为一种新型加固支挡结构,是指直径一般在100-300mm之间的小型的抗滑桩。这种小直径桩与传统支挡结构相比具有非开挖施工、对桩身周围土体扰动较小、布设位置灵活、施工速度快和经济性好等许多优点,其在浅层堆积层滑坡中应用越来越多。但目前微型桩加固滑坡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尚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微型桩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微型桩的应用与推广。鉴于此,为了得出微型桩的加固机理和设计技术,本文依托室内相似模型试验,针对浅层堆积层滑坡,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并得出相应结论:1)根据弹塑性理论,研究了桩排间土体传力机制,利用桩土变形协调原理,分析微型桩的加固机理,综合对比,推荐采用传递系数法确定滑坡推力,结合普通抗滑桩计算方法、悬臂桩法及等效法进行微型桩内力计算,确定其水平承载力、抗弯承载力及抗剪能力。2)通过模型试验,对比不同试验工况,微型桩最终破坏形态表现出一致性,即滑面附近,滑面以-上受荷段桩身向滑体前缘弯曲变形,滑面以下锚固段向滑床后缘弯曲变形,滑面上弯曲点之间桩身发生倾斜变形,其余部分桩身未有变形出现,保持为竖直状态。确定了微型桩群的三种破坏形态,分别为整体破坏、单桩破坏和局部破坏。3)结合弹塑性理论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归纳出了微型桩的设计原则,即合理桩间距宜为8-12d,合理排间距宜为10d左右,此范围不仅能有效发挥自身抗滑力还能最优发挥桩间土拱效应;桩体锚固深度以1/3-2/5桩长最佳;桩周土体较密实时,群桩宜采用排列形布设,土体较疏松时,群桩宜采用梅花形布设;群桩桩顶须设置连系梁,既限制桩顶位移又可使桩身受力更均匀饱满;依据实际降雨情况,设置相应排水系统。本文运用弹塑性理论和模型试验方法讨论了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的设计技术问题,所得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其他文献
方钢管混凝土构件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构件之一,其兼具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性,具有承载力高,节点构造相对简单、连接方便、抗弯性能好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
鉴于近几年广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本论文以广西桂林和柳州红黏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物性试验结果(液塑限、颗粒分析、矿物成分等),进行渗透实验和室内土柱的饱
传统的均匀混凝土模型无法准确反映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和积聚规律。本文把混凝土当作由砂浆、骨料和界面过渡区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建立了混凝土三相全时域初值推进边界
建筑结构在偶然荷载作用下发生连续性倒塌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研究建筑结构在偶然荷载下的连续倒塌性能和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
学位
近年来,随着盾构法在我国区间隧道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浅埋暗挖法在地铁车站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盾构区间施工和地铁车站施工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施工速度不协调,施
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侧力体系,带缝钢板剪力墙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研究。但是由于常规的设计软件如PKPM、3D3S等均无法对其建模进行结构分析,因此通过研究提出带缝钢板剪力
桥梁的各种检测方法是保证桥梁健康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随着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声发射在无损检测等各方面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声发射技术
本文参照国家规范标准选取三类再生粗骨料,按照普通混凝土的配制方法配制同水灰比(0.43)、不同取代率(0、50%、70%、100%)的再生混凝土。研究再生粗骨料分类对混凝土基本力学
针对普通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承载力不足、轴压比限值过低、抗震性能不理想等局限性。本文将高强混凝土和型钢结合起来,引入到短肢剪力墙中,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型钢高强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