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中“承认问题”的双重维度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论的意识哲学,而黑格尔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德国观念论中隐秘地存在着一个尚未被主题化的交互主体性论题,黑格尔哲学具有明显的交互主体性维度,集中体现之一就是对“承认问题”的阐述。虽然黑格尔哲学中的主题性概念是精神与自由,“承认问题”并没有被黑格尔主题化,但是“承认”作为一个对主题性概念进行解释说明的有效的运作性概念却贯穿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黑格尔正是凭借着对“承认”概念所蕴含的交互主体性内涵进行揭示而在主体性哲学内部完成了对意识哲学的扬弃。黑格尔的“承认问题”是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凸显出来的,承认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不断普遍化的过程,即从特殊的自我意识向普遍的自我意识不断转化的过程。相互承认是由精神自我实现的思辨运动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其现实动力则来自于欲望,欲望的辩证运动推动“承认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同时,处于主奴关系之中的“承认的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处在对死亡的恐惧状态下的奴隶的劳动与教养,才能向普遍的自我意识过渡,实现双重自我意识的和解。主奴辩证法在黑格尔的“承认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自我意识或主观精神辩证运动过程的隐喻,也是现实世界历史过程的一个表征,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黑格尔的“承认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自我意识阶段,而是存在于精神外化与实现自身的整个过程中。关于黑格尔的“承认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客观精神中“承认问题”的具体表现的描述上,而忽略了相互承认的结构在绝对精神中的隐秘存在。由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本性,我们理应把“承认问题”放在绝对精神的高度进行考察。在艺术、启示宗教与哲学中,“承认问题”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精神生活的交互主体性,现实与精神达到最终的和解。同时,精神的绝对性使得黑格尔的“承认问题”不可能囿于单纯的思辨形而上学范围内,它具有明显的现实与实践指向性。黑格尔一向对政治有一种偏爱,不理解他的实践与政治意图,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他的思辨哲学。黑格尔对世界历史进程与社会理想状态的描述,充分体现出他对现实实践与政治的关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说黑格尔的“承认问题”同时具有思辨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黑格尔在讨论“承认问题”时是有明显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意图的。黑格尔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的一般状况乃是普遍的分裂,而分裂源于以往哲学的知性思维方式与原子式的孤立个体的前提设定。正是分裂的现实引起了对哲学的迫切需要,而黑格尔通过提出精神的交互主体性的“承认”概念作为其哲学的统一性力量,构想作为伦理实体的理想国家,达到古典与现代政治理想的合理融合,实现普遍的自由,为克服普遍的分裂状况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方案。
其他文献
科学家在从事科研过程中的状态已经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类似于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一书关于专门探讨科学家成功因素的研究,成为许多国家改善科研管理有效性的手段的重要借鉴。 本文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根据当代社会历史条件,将科学家的需求层次划分为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主导需求和以维持生理、安全、社交及尊重为目标的辅助需求。对于科学家的主导需求,本文主要是通过目标激励的角度来分析科研目标是
本文所讲的契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契约,指立约各方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承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协议。而犹太人的契约则是一种宗教契约,它起源于犹太人祖先与上帝订立的约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致力于围绕“专制国家民主化转型”这一主题,对托克维尔的民主观进行梳理与阐述。因而在论述过程中,并不会对托克维尔的民主观做全景式的论述,而会集中阐述托氏思想中有关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标志。科学技术法的兴起,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与结果,也是法律发展的需要与表现,更是科学技术和法律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针对科学技术发展给法律带来的新问题以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和建立新的法规?如何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首先,本文介绍了科学技术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概述了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