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而与此同时,作为连结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人民币汇率也为世界各国所关切,在此期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逐渐起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加快了在亚洲的国际化扩展,及至2008年全球性金融海啸之际,陷入泥沼的世界经济又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被国人和世界寄予厚望。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政府的战略行动,自2008年以来,中国陆续与1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
本文从国际分工体系的角度出发,说明了货币国际化取决于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其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规模总量。接着,以和人民币较为类似的日元的国际化历史为典型,对上述分析进行论述;其次从该角度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将表现为人民币的周边化。然后,本文通过观察各种货币的历史表现,总结出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有着两方面的特征,即:短期汇率水平的波动性相对较小,以及长期汇率水平的持续升值趋势。
最后,在简约一般均衡框架下,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在Elbadawi的均衡汇率模型基础上,把外汇储备等变量纳入模型,用中国8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讨论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影响因素,利用协整技术建立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模型;接着用滤波法提取变量长期趋势,估计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最后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评价了人民币从短期失调到长期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最终得出结论:自2004年以后至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低估,但并不像西方国家所说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