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射矩阵分析法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aq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因具有高分辨,非入侵和实时成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中。但光在通过无序的生物组织时,由于折射率不均匀而发生的多次散射,限制了OCT的成像深度为1~2 mm。近些年来,随着使用空间光调制器优化入射光的波前、样品反射/传输矩阵测量和时间反演等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很多新型的穿透散射介质成像和聚焦的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反馈式的波前整形、光学反射/传输矩阵的测量、光学记忆效应、光学相位共轭和基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为了克服散射带来的畸变和实现穿透高散射介质的成像,本论文把散射介质成像和聚焦等理论与OCT技术相结合,在实现更深的成像深度、提高系统的采样速度、提高波前整形的速度、研究光束在介质内部的传输特性和实现光束位于介质内部的聚焦等方面,一共做了以下四部分的工作:1.通过把光学反射矩阵的测量、奇异值分解和基于光外差探测的OCT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样品深度位置处占主导地位的多次散射光子中对携带与成像平面有关的单次散射光子的提取,并最终验证了该新型的基于反射矩阵的OCT技术具有穿透高散射介质的成像能力。在采样速度方面,使用锁相探测代替了最初的四步相移法来实现对样品光复电场的测量,每个点的采样时间从原来的4.15 s缩短到了0.37 s。在成像深度方面,新型OCT系统的成像深度达到了15.2倍的平均散射自由程,而传统的OCT一般为6~7倍的平均散射自由程。2.搭建了一台高灵敏度的相位敏感干涉仪来准确重构光的复电场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次输入到输出光场的分析法来实现最优化波前的高速测量,最后通过在空间光调制器上加载这一波前实现了光束位于散射介质后的聚焦,整个波前整形过程只需113 ms。无论是实现穿透高散射介质后光束的聚焦还是无畸变的成像,波前整形技术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光的散射是可以被克服和补偿的。而传统的波前整形方法,不论是迭代式的回馈算法还是传输矩阵的测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不管是为了提高成像分辨率还是为了增加成像深度,只有提高波前整形中最优化波前的测量速度,才能更好的把该技术应用在各类光学成像方法中。同时,对于所有基于点扫描的光学成像技术来说,实现光束位于成像平面的汇聚是成像的首要条件。因此,把波前的测量时间从初始的几分钟缩短到了几百毫秒这一工作,为将来突破光学成像深度的极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3.在能够准确测量样品反射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反演算法计算出了位于介质内部不同深度和横向位置处的空间分辨率矩阵。首次实现了对样品不同位置处实际分辨率的客观评估,和传统意义上的空气中的横向和轴向分辨率不同,实际分辨率矩阵的测量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最后,通过提出了成像贡献量的概念,从客观数值上解释了随着成像深度加深图像逐渐变模糊的原因。4.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导星、具有更普遍适用性的方法实现光束在散射介质内部的聚焦。光束在介质内部的传输和能量的再分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通过时间反演算法得到了光束在样品内部不同深度位置处的能量分布,这一反演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就像在介质内部放入了一个相机一样,可以实现了对介质内部光束的观察。再基于样品反射矩阵的测量和对其求逆来找到最优化的波前,通过使用空间光调制器按照这一波前对入射光进行相位调制。最终,实现了在样品200μm深度位置处光束的再次汇聚。同时,在位于样品300μm深度位置时,虽然没有获得完美的汇聚光斑,但光的汇聚度有所提高且相对能量也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
其他文献
功率放大器(功放)的线性化技术是平衡功放效率与线性矛盾的关键。为了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MIMO(多入多出)架构,且信号的频率提高,带宽增加,调制方式愈加复杂,峰均比进一步增大,这些复杂场景对线性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性能需求。模拟线性化器与数字预失真相比,实现方式更简单、工作带宽更宽、功耗和成本更低,但是传统线性化器在复杂场景中低下的线性化能力制约了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广泛
休闲食品包装方式快速升级,开窗牛皮纸袋颜值与质感并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传统的纸张复合或开窗复合大部分由干式复合或挤出复合完成,少量由湿式复合完成,由于环保及成本的压力,纸张复合方式逐渐转向无溶剂复合,洲泰纸张开窗无溶剂复合机应运而生。洲泰开窗设备技术特点:大张力,便于纸张收放卷,避免收不紧;大卷径,收放卷卷径都可达
期刊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的飞速发展,物联网终端用户对于计算和传输的需求也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趋势,此种发展趋势推动了新型计算范式——边缘计算的发展。在边缘计算中,边缘计算运营商将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边缘服务器部署于靠近终端用户的位置,用户将其计算密集型任务上传至边缘服务器,任务经过边缘服务器处理后,相关结果再返回至终端用户。通过这样的过程,任务的完成时间和终端用户的能耗都能得到显著降低。在此过程中,用
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频段频谱资源丰富、指向性强,可实现点对点的高速数据传输,故其被选为5G标准以显著提升系统容量。然而,mmWave路径损耗严重并且穿透能力差,这极大地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为了弥补mmWave的这些缺陷,催生出了多种mmWave传输辅助技术,最近发展起来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是外部电磁场与良导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震荡相互耦合产生的一种激发态表面倏逝波,具有亚波长局域,表面场增强等特性。作为能产生SPPs的天然材料,金属最早出现在研究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金属产生的SPPs的作用范围在纳米量级,早期的加工技术无法使其投入实际应用。近年来,由于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SPPs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被广泛运用于近场成像、化学生物传感、表面拉曼散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网络作为其感知世界的基础而将广泛存在,使电能供给面临挑战。基于电池的传统供电方式将给传感器网络的维护带来极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从而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随着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的功耗降低,以及现代社会对射频技术的日益依赖,利用无线射频能量供电成为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整流天线作为其中的关键器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存在两方面因素制约着无线能量采集的效率。一方面
随着未来移动通信需求的发展、高速率通信场景的增加,以及低频段资源的短缺,毫米波通信技术,由于其具有更多的频谱资源,更大通信带宽,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空间域的资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因此,毫米波通信技术也成为了5G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本论文从毫米波通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首先研究了毫米波通信的信道特性、通过实际测量和大量经典文献的整理,基于前期研究的毫米波信道特性成果,使用不同的毫米波
无线网络技术正迈向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无时无处的智能连接、全息连接、深度连接与泛在连接。然而,由于无线网络的广播性及开放性,使得无线网络极易受到窃听以及干扰等恶意攻击。同时,微型无线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这些微型终端的计算和能量都非常有限,基于传统的安全解决方案难以适用于无线网络的低功耗、低计算资源以及高吞吐率下的高安全需求。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提出为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物理层安
近年来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制造业产能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存储性能也逐渐步入瓶颈,核心处理器的电路集成度越来越大,且因不可控制的量子效应导致计算失效。为了克服传统计算机目前的缺陷,在存储和计算等关键领域上重新思考并发明全新的颠覆性技术成为计算机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近年来,利用量子力学规律所设计的量子计算机相比经典计算机具有更强大的存储与
近年来,大规模云计算系统不断成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的重要支撑平台,随着其规模和复杂性的急剧增加,各种硬件和软件故障质变为常态现象,多类型的故障需要及时发现和修复。同时,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云计算系统架构对可靠性带来的影响不断凸显(如评估困难、运维低效等),并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量化复杂的云计算系统可靠性特征并加以保障和有效提升已经成为了制约云计算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