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Pilon骨折的主要创伤机制为高能量损伤,其骨折形态较复杂且伴随的软组织损伤较为严重,故在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方面存在很多争议,对骨科医师来说仍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伴随着广大医师对此类损伤认识进一步深入,对软组织的保护和重视逐渐成为共识。临床工作中目前主要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Two-stag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和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ex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EFLIF)。近年来关于这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文献报道层出不穷,对两种治疗方式都予以肯定的结论,但两者在相关并发症方面究竟有何利弊差异,仍无定论。目的: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所有相关文献,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本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及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以分析分期ORIF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两种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方式优劣,最终能给临床医师在治疗此类Pilon骨折时提供参考价值。方法:于Pubmed数据库中,主题词:“tibia fractures”,副主题词:“surgery”及“therapy”,联合以自由词“Pilon”检索,限定时间为1977年至2014年。将检索出的文献分两步(1.摘要初筛;2.全文筛选)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对文献的基本信息及预设的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出的Revman5.2进行统计量合并及分析,最终以森林图的形式展现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对各项结果进行讨论。结果:1.软组织感染:分期orif在理论上应该具有较低的软组织感染发生率。而本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分期orif治疗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低于eflif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理论上相符合。我们可以认为分期orif治疗的方式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方法相比可以减少软组织感染发生率。2.骨折不愈合率:胫骨下端血运不丰富的解剖特征导致了术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分期orif对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血供破坏小,且遵循治疗原则,予以坚强内固定及充分植骨于松质骨缺损处,以上均有益于骨折的愈合。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在术中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但并非坚强固定。但从结果来看两组间的骨折不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骨折畸形愈合:畸形愈合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可以看到检验结果z=1.86(p=0.06),or值为:0.41(0.16-1.05)。进一步从理论上推断,分期orif组能够在ii期手术时在肉眼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并固定,使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且有坚实的内固定;而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无法保证解剖复位且无法实现坚强固定,因此分期orif组在降低畸形愈合发生率方面应优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但统计学证据不充分。4.骨髓炎发生率:理论上由于外固定架针道的原因,使得组织内外相通,形成了一个潜在病原菌进入的通道,理应有较高的骨髓炎发生率。但从结果来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关节融合:远期关节融合术的主要原因是:1.关节内感染;2.创伤后关节炎。具有严重污染创面的开放性骨折、术中探查等原因都会造成关节内感染。创伤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关节面无法解剖复位且无法保证稳定性导致的远期并发症。基于以上两点,分期orif治疗方式能在直视下复位关节面,且分期的策略也有助于降低关节内感染的风险,因此其远期关节融合的发生率应低于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组。但从统计学结果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统计学证据不足。结论:分期orif组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相比具有较低的浅表软组织感染风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炎、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关节融合术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统计学分析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外科医师在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因素,并且根据不同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根据骨折类型采取适合的骨折固定方式,术中精细操作,尽最大可能保护周围软组织,加强术后护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